脑脊液ctDNA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

发布时间:2021-11-5

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fk/mipso_5951583.html

作者:董柳关明

液体活检,即对各种体液中生物分子的检测分析,可用于分析肿瘤来源的DNA、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蛋白质等物质[1,2]。血液中的循环游离DNA(cell-freeDNA,cfDNA)长度多为80~bp,主要由凋亡的造血细胞产生[3,4]。健康人血液中cfDNA浓度通常很低[5]。坏死或凋亡的肿瘤细胞能够释放大量cfDNA,故肿瘤患者的cfDNA水平通常较高[6]。这种肿瘤来源的cfDNA被称为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tumorDNA,ctDNA),它们携带肿瘤的分子信息,具有作为生物标记物的潜在临床价值。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肿瘤受血脑屏障影响,患者血浆中ctDNA水平往往非常低[7],此时脑脊液具有独特优势。脑脊液主要形成于脑室脉络丛,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不断循环,能直接或间接与脑肿瘤组织接触,有望携带循环肿瘤细胞和ctDNA[8]。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细胞很少(0~5个细胞/μl),细胞稀缺性可降低突变检测时正常DNA的背景干扰[9]。此外,脑脊液中固有的核酸酶活性比全血、血浆样本更低,游离核酸稳定性更好,能反映患者长期肿瘤负荷,同时也可随着肿瘤进展呈现出波动[10,11]。在CNS限制性疾病的患者中,脑脊液ctDNA的突变等位基因频率显着高于血浆,体细胞突变的检测敏感性也更高,凸显出脑脊液ctDNA在CNS肿瘤中得天独厚的价值[11]。

尽管组织活检仍是癌症诊疗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价格昂贵的侵入性检查,它并不适用于每个肿瘤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等都会限制组织活检的使用。尤其是对CNS肿瘤,开颅活检技术复杂,而组织取样具有随机性和局限性,无法检测肿瘤的动态变化[12],因而亟需更加实用的替代方法,脑脊液液体活检技术极具潜力。

一、ctDNA在CNS肿瘤的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的CNS肿瘤分类(版),首次采用组织学和分子特征结合的分类方式,新增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dehydrogenase,IDH)突变型成胶质细胞瘤、H3(组蛋白histone变体H3)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神经胶质瘤、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WNT激活型髓母细胞瘤等[13]。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发布的CNS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也指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的脑脊液分析不应仅仅包含细胞学检测、流式细胞分析,还应分析其基因重排的情况;对于软脑膜转移癌,评估循环肿瘤细胞能够增加脑脊液肿瘤检测的敏感性。液体活检在CNS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正在逐步得到广泛认可,ctDNA在CNS肿瘤的应用可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诊断肿瘤分型:脑脊液ctDNA突变与肿瘤组织具有较高一致性,能体现肿瘤的基因型,携带CNS病变的突变信息,且随肿瘤的发展呈现动态变化,可用于肿瘤的病理分型[11,14]。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肿瘤,原发性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在组织学很难区别,但其遗传学特征不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扩增、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andtensinhomolog,PTEN)突变和10号染色体丢失是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典型特征,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更常见肿瘤蛋白p53(tumorproteinp53,TP53)突变和19q缺失,IDH1突变更被认为是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决定性遗传标志[15,16]。数字PCR和靶向测序技术可用于检测脑脊液ctDNA中IDH1、IDH2、TP53等基因,将近80%恶性神经胶质瘤准确分类[17,18]。年,WHO首次在弥漫性中线神经胶质瘤中增加H3K27M突变型这一分类,所有具有这一致病性突变的神经胶质瘤,均应被视为Ⅳ级。Panditharatna等[19]在88%神经胶质瘤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浆中检测出H3K27M,并指出脑脊液中ctDNA含量更高,有利于突变检出。MYD88固有免疫信号转导因子LP突变是PCNSL的常见突变,数字PCR对脑脊液MYD88突变的分析高度可靠,具有诊断价值[20]。脑脊液标本的临床检测敏感性高于血浆,甚至在脑脊液细胞学、细胞流式阴性的情况下,仍能检测到MYD88LP突变[21],脑脊液ctDNA中MYD88LP突变检测或可作为PCNSL的诊断方式之一。2.指导肿瘤精准治疗、预测突变:脑脊液ctDNA可反映肿瘤的基因信息,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此外,脑脊液ctDNA还可发现单次活检或手术标本中遗漏的突变位点,有望为治疗提供新的靶标。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可修复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导致的DNA损伤,因而MGMT高表达与TMZ耐药性密切相关[22]。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超敏数字PCR(Methyl-BEAMing技术)可用于检测MGMT甲基化状态[23,24]。此外,Zhao等[14]对神经胶质瘤进行靶向测序,发现有34.04%的突变位点仅在脑脊液ctDNA检测到,而在组织中漏检,其中就包括B-Raf原癌基因(B-Rafproto-oncogene,BRAF)、NRAS原癌基因(NRASproto-oncogene,NRAS)基因突变。BRAF、NRAS基因是EGFR下游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其基因改变会显著影响抗EGFR治疗药物的疗效[25]。由于目前治疗原发性CNS恶性肿瘤的靶向药物数量有限,关于使用脑脊液ctDNA指导靶向药物的研究很少。但通过分析脑脊液ctDNA,可了解肿瘤的突变模式,规避无效疗法,或使用特异性疗法(如靶向/免疫学方法)来改进现有治疗方案[26]。实体癌,如黑色素瘤、肺癌和乳腺癌等,常易发生脑或软脑膜转移。脑转移肿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病率约为原发性脑肿瘤的10倍,脑脊液细胞学是诊断金标准,患者的靶向疗法一般都基于其原发肿瘤[27]。年NCCNCNS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明确,对于具有ALK受体酪氨酸激酶(ALKreceptortyrosinekinase,ALK)基因重排、EGFR基因突变的肺癌脑转移患者应采用靶向疗法;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阳性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可采用卡培他滨(capecitabine)结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s,TKI)的治疗方案。多项研究已证实,脑脊液ctDNA检测优于传统脑脊液细胞学分析,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阴性的黑色素瘤、肺癌脑转移患者中,可检测出ctDNA存在BRAF等突变[28,29]。Siravegna等[30]对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标本进行了数字PCR检测及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者脑脊液ctDNA和血浆ctDNA分别反映了中枢神经和全身性颅外的肿瘤负荷。脑脊液ctDNA中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2基因扩增、MYC基因扩增以及乳腺癌驱动基因突变更加丰富,可指导曲妥珠单抗治疗。脑脊液ctDNA中肿瘤驱动基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配对的脑脊液沉淀物(84.6%)和血浆(73.1%)。此外,脑脊液ctDNA中TP53杂合性丢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及EGFR突变的检出率均高于血浆标本[29]。针对血浆中漏检,而在配对脑脊液中检测出的EGFR突变,Huang等[31]综合患者的脑脊液与血浆检测结果,对12例具有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采取第一代EGFRTKI治疗,而对具有EGFRTM耐药突变的患者则转用第三代TKI奥西替尼(osimertinib)治疗。同时,脑脊液ctDNA可作为一种微创方式,监测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耐药性突变。Pentsova等[32]对53例患有实体瘤脑转移或原发性脑肿瘤患者的脑脊液ctDNA进行测序,分析个癌症相关基因,发现在针对致癌激酶的抑制剂治疗期间,部分患者在激酶靶标或激酶旁路途径中发生突变,或出现TMZ相关突变,证实脑脊液ctDNA可作为生物标记物,指导制定靶向治疗方案的可行性。3.评估治疗效果:CNS肿瘤的治疗监测,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目前常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放射成像和肿瘤标志物进行治疗监测,但治疗过程中肿瘤的假性进展、假性退化和放射性坏死等变化都会干扰影像学诊断[33]。脑脊液ctDNA能随脑肿瘤负荷的改变发生变化。Miller等[34]证实,在脑胶质瘤患者中,脑脊液的基因改变频率和类型与肿瘤活检非常相似,在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1p/19q缺失、IDH1或IDH2突变可同时出现在配对的脑脊液和组织样本中,而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则随肿瘤发展呈现较大动态变化。液体活检的特异度与敏感度比传统方法更高,取样创伤小并能多次取样,有成为动态监测肿瘤进展与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11]。年一项最新研究发现,CNS淋巴瘤中MRI测量获知的肿瘤负荷与患者脑脊液ctDNA水平一致;而在连续采集的血浆样本中,ctDNA水平则始终保持较低水平,这突显了脑脊液ctDNA在监测CNS淋巴瘤活动性方面的优势[35]。MGMT启动子超甲基化是神经胶质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指标,也可作为肿瘤对烷化剂敏感性的预测指标,用于预测治疗反应[36]。vonBaumgarten等[37]检测了27例原发性和继发性CNS恶性肿瘤(包括PCNSL、胶质瘤;乳腺癌、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脑脊液样本,在75%患者中检测到基因组改变,其中40%具有潜在临床作用,包括EGFR、BRAF等基因,这些突变位点可作为临床药物的靶向,研究者据此改善患者的治疗方案,并获得了一定成效。4.检测微小残留病变,预防复发: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是液体活检在脑脊液中另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应用领域。利用影像学方法监测肿瘤复发对MRD并不敏感,术后进行液体活检频繁监测,可早期发现微小转移灶。Bobillo等[35]证实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脑脊液ctDNA水平的升高要早于流式细胞检测,并在病情完全缓解后转为阴性。同时,研究人员采集患者治疗2和4个月后的脑脊液样本,连续检出ctDNA阳性,8个月后确认肿瘤复发,而此前该患者MRI和脑脊液流式检测结果一直呈阴性。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脑脊液中ctDNA的变异等位基因频率在肿瘤复发3个月前已经为7%,此时患者无临床症状,脑脊液流式检测正常。该病例提示,脑脊液ctDNA可有助于鉴定复发的微小残留病变,并有望比标准方法更早地检测到疾病复发。PTEN和TP53基因突变常出现在复发性神经胶质瘤患者的脑脊液ctDNA中[14]。还有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MYCN原癌基因扩增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MYCN扩增的肿瘤患者更易出现CNS复发[38]。治疗后脑脊液ctDNA中MYCN拷贝数升高可以作为肿瘤复发的预后标志物[39]。尽管目前对于ctDNA在CNS肿瘤手术切除后,监测MRD作用的研究仍然较少,但ctDNA与CNS肿瘤患者疾病监测中的临床相关性已经明确。

二、ctDNA检测方法

总cfDNA中ctDNA通常占比很小(1.0%),且靶向分子改变的等位基因频率(allelefrequency,AF)很低,对技术的敏感度提出了很大挑战。目前的常用检测技术可大致分为靶向和非靶向方法两大类。靶向方法可用于检测特定的、已知分子变化的靶向ctDNA,常使用基于PCR的技术、或采用靶向基因测序,这些测定方法价格相对便宜、周转时间短、易于临床解读;非靶向方法则无需对原发肿瘤中存在的任何特定遗传/表观遗传学变化有先验知识,一般采用全基因组或全外显子组测序,该类方法能够发现新型疾病标志物,但往往需要大量样本、费用高昂[17]。1.扩增受阻突变体系(amplificationrefractorymutationsystem,ARMS)技术:ARMS检测敏感度高,可检测肿瘤细胞中含量为1%的突变,甚至更低频率的突变基因,适合检测已知的单个靶向突变[40]。作为被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方法,ARMS可成熟应用于检测实体瘤血液标本中的突变,使用相对普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表的《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行)》中建议,对于常见基因突变检测项目,如EGFR基因突变、KRAS基因突变、BRAF基因突变等可采用敏感度高的ARMS方法,但该指南中cfDNA的来源仅为血液标本,未包含脑脊液标本。目前对ARMS在脑脊液检测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原发性CNS肿瘤中,仅有的研究也着眼于脑转移肿瘤。如Yang等[41]探究了ARMS检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脑脊液中EGFR突变的敏感度。ARMS在脑脊液和原发性肿瘤标本之间检测到EGFR突变的敏感度67%(95%CI0.36~0.97)以及特异度82%(95%CI0.59~1.00),证实了ARMS在脑脊液样本中具有较高灵敏,可用于突变检出。2.NGS技术:二代测序方法可用于检测已知的多个靶点或发现未知基因位点[40]。全基因组测序与全外显子组测序可海量获取基因信息,以发现未知的潜在靶向基因,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不适合作为临床检测项目。基于NGS的靶向测序技术可对靶向区域进行测序分析,大大降低高通量测序的成本,由此也演化出包含不同热点基因的测序panel。检测者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panel。如MSK-IMPACT分析,作为美国FDA认证的方法,可检测个与癌症相关基因的所有编码外显子以及来自17个重排基因的46个内含子。利用该方法,研究者在85例神经胶质瘤患者的脑脊液中,检测出42例患者存在ctDNA,与疾病负担和不良后果相关[34]。在肺癌脑转患者的脑脊液中,研究人员则采用了针对肺癌肿瘤中常改变的19个靶基因进行测序,检测出EGFRTM、ALKFC、ALKLM等突变,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42]。此外还有针对多种脑转移肿瘤的组合测序SV-OCP-ctDNApanel,可成功检测脑脊液中肺癌、胃癌、乳腺癌等原发性肿瘤中种肿瘤相关基因[43]。国内鹍远基因PlasAimTM试剂盒,可检测脑脊液中EGFR、TP53、ALK等12个基因的变异情况,辅助肿瘤脑膜转移的诊疗[44]。3.数字PCR技术:数字PCR技术灵敏度高,能检测出ctDNA中低水平的癌症遗传特征(0.1%的基因突变),受到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hdw.com/bfbz/11237.html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手足徐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