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地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1。 抽动症常常会被家长们误以为是孩子的不良习惯,也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造成家长的误判。 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今年6岁,长得很可爱,也很漂亮。可是在二月初的时候,父母发现她总是不自然的频繁眨眼睛,一连好几天都是如此。家长第一反应是孩子是不是眼睛出了问题,于是便带她到了眼科去看医生。经过一番检查,医生说孩子眼睛不发红,没有积累秽物,没有炎症迹象,视力也正常,应该只是眼睛酸涩或者疲劳导致的,建议不要让孩子看太久的电视或者长时间玩手机。于是医生给女孩开了一瓶保湿抗疲劳的眼药水,就这么结了。 但是回家过了几天,小女孩按时睡觉,没有多看电视,眼药水也一直有滴,可就是不见好转。父母就怀疑是孩子自己搞怪,呵斥她要是再乱眨眼睛就把眼睛给挖喽!不过这当然是没有用的,女孩被吓得哭个不停,家长心里烦躁不安,去了眼科又解决不了问题,这可怎么办?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的眨眼频率越来越高,打骂训斥一概不起作用。直到那天女孩妈妈在百度上搜到了答案,才知道“抽动症”这三个字,仔细比较下,感觉上面描述的症状和自己女儿似乎都吻合!第二天,父母立刻就医院,做了脑电图、脑CT影像、血液检测以及其他的一些检查,在排除了外风湿性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类似疾病后,最终确诊为抽动症。 抽动症的危害远比想象中要大 其实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很多面临抽动症问题的家长们都经历过去错门诊的情况,只是最后不了了之的占了大多数。抽动症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孩子面部抽搐或者发出鸣叫必然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在同龄孩子里很容易遭到歧视、嘲笑、奚落,对患儿自尊心产生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型人格,做什么都害怕,不爱与人交流,导致学习成绩差,表达能力差。更有甚者会因此报复那些嘲笑、欺凌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而这一切都是患儿家属需要承受的,可以说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治疗抽动症并不困难! 好在女孩的家长幸运的接触到了抽动症的知识,医院治疗。现代医学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对抽动症展开了针对性治疗,而相较于精神类药物的治疗方法,目前更安全有效的则是物理疗法。医院根据女孩的情况,先是使用了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有助于改善抽动症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内啡肽、乙酰胆碱,这些激素能够帮助患儿调节生理和心理活动。而且这种疗法可以改变电流频率,起到抑制患儿抽动时过于活跃的神经反应,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在经过一些物理治疗后,心理上的治疗也同样重要,小女孩长期遭到父母的训斥,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加重了病情。那么减缓或消除父母的担心和焦虑,促使父母情绪转变共同参与到治疗干预当中,营造适合病情缓解的治疗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合理安排患儿的日常作息和活动内容,避免给孩子造成紧张和压力,再辅以膳食调理和行为矫正训练,由康复师一对一的指导孩子锻炼面部肌肉、控制眨眼的状态,帮助她养成良好的习惯替换掉异常行为。 这样的治疗并没有持续多久,小女孩的症状在逐渐消失,慢慢恢复成往日那个活泼可爱的样子,父母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所以家长们在遇到了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打骂孩子,在排除了眼科疾病后应予以重视,同时积极治疗,放平自己的心态,最后祝愿所有的宝宝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温故知新: 1、语言发育迟缓早发现,家长遇到不要慌! 2、当我做到更好之后,孩子也逐渐走出自闭——来自一位母亲的自述 3、幼儿园老师反映的这些症状,家长们要小心了——可能是抽动症! 4、不要错怪了孩子——学习困难击溃了儿童的自信心 5、步入犯罪的深渊——是多动症害了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