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我不好,我应该早点听医生的,早点带她治疗。”前不久,医院门诊,一位妈妈对自己没带孩子早期治疗的行为悔恨不已。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01 错过黄金治疗期,妈妈很懊悔 这位妈妈怀抱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名叫小朵(化名),今年4岁了。 据小朵妈妈回忆,小朵的成长算是比较顺利的了: 整个孕期检查中都无异常,生产也很顺利,月子里会抬头,50天时可以逗笑。小朵也很好带,吃饱了就睡,从小到现在都不需要抱着哄睡,6个月、周岁体检都正常,在1岁零4个月时开始会叫爸爸妈妈。 这时同龄孩子都能说完整的句子了,但小朵还停留在叠词的阶段,只会说爸爸、妈妈,连外公、外婆、阿姨都还不会说。 一开始小朵妈妈也挺着急,赶紧将孩子医院去检查,当时医生给出的结论是患有语言障碍,建议做早期干预。 但是,家里的老人认为孩子还小,觉得说话晚是贵人语迟,不需要做治疗。 小朵妈妈也就抱着这种侥幸的心态。“我想只是内向一些,说话晚了一点,长大了自然就会好起来。” “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一年、两年……每一天我都在焦虑,她今天有没有进步?又是哪一天才会比平时多说了一个字呢?”小朵妈妈说道。 直到4岁,小朵还是只会说叠词,连吃饭、穿衣的需求都无法完整表达,这时家人都开始急了,赶紧带着小美医院就诊。 经过评估和检查,小美是典型的语言发育迟缓。 经过沟通,小朵接受了言语、认知和感统的系列康复训练,一个月以后,小朵已经能说七八个字左右的句子了。 医生告诉小朵妈妈,孩子如果能刚发现时就进行干预,效果会更好。小朵妈妈的眼睛又润了,“都怪我,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期!” 02 语言发育迟缓,要早发现早干预 当下处于育儿焦虑时代,特别是国家放开了二孩政策,很多父母无法同时兼顾到两个孩子的成长变化,当发现孩子不爱说话,不与人交流,可能就只是简单地往“沉默寡言”、内向方面下结论。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表现,那么,很有可能你的孩子是语言发育迟缓,说话晚了。 03 那么,在3岁前,如何发觉你的孩子说话晚了呢?可参考下表(表格一): 不笑也不尖叫 对声音没反应 极少或不发咿呀声 不表现出高兴或生气 不用手指东西 不用手势,如挥手或摇头 还不会开口说第一个字 对“不”或“再见”没反应 不能保持用至少6-10个单字 听不清楚或不能分辨不同的声音 辅音含量少于6个 不能明白简单的指令 词汇量少于50个单字 对社交没有兴趣 不熟悉的人很难听明白孩子的话 不会用简单的句子 04 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一个年龄段的语言发育对应着相应的水平,正常表现如下(表格二): 能用语言符号与事物相 联系,如“剪刀”一词, 能用“咔嚓”(幼儿语)或 “剪刀”(成人语)表达 能理解或表达两词句, 如“妈妈吃”、“吃苹果” 能理解或表达三词句, 如“妈妈吃苹果” 能理解主动语态的三词句, 如“乌龟追小鸡” 5.0岁— 6.5岁 能理解被动语态的三词句, 如“小鸡被乌龟追” 04 根据孩子处于不同的语言发展水平,制定相应水平的治疗方案。大致来说,可有以下方法: 1、改善家庭环境 让孩子生活在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多与孩子言语交流,用视觉、味觉、触觉去刺激他;当发现孩子语言有问题,一定要找有经验的语言治疗师检查。 2、注意力训练 如发声玩具、积木、击鼓等。 3、促进视线接触的游戏 如举高、团团转、逗笑等。 4、事物辨别 如将不同颜色的小球分组、鼓与鼓槌的匹配等。 5、手势语的训练 如学习“吃苹果”,家长拿着苹果的图片,先做“吃”的动作,再做“苹果”的手势,让孩子模仿。 6、理解力的训练 如在孩子面前放3种物品的图片,家长说物品的名称,让孩子选择。 7、口语表达的训练 从易于构音或单音节词开始练习,如“mama妈妈”等;可用手势语+成人语组合训练,如“吃”的手势动作+“苹果”成人语;用文字辅助,如对照“苹果”图片,让孩子写出文字并促进其说出“苹果”。 8、扩大词汇量 学习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可采用游戏和图片来进行。 9、语句训练 名词句、两词句、三词句的学习,如摆放不同大小的帽子和鞋的四张图片,用“大的帽子”、“小的鞋”等言语刺激孩子选择相应图片。 10、语法规则 如先给孩子一张“猫洗熊猫”的大图,看完后给孩子三张“猫”、“刷子”、“熊猫”的小图,让孩子练习排练顺序,并说出句子。 通常来说,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最为重要,只有当孩子能够听懂别人说话时,才会慢慢进行模仿,产生自主语言的表达。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要家长、老师和孩子相互配合,多用点心去训练、去学习,孩子的语言水平将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