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不要ldquo迷恋rdquo

发布时间:2020-11-21

公元年,唐高宗上元元年,秋,虢州(今河南灵宝)监狱。

凄风萧瑟,枯藤,老树,昏鸦。

又是一年秋后问斩时。

一群衣衫褴褛、披枷戴锁死囚在府吏推搡下拖步缓行。

“快看,那个人就是王勃。”

“唉,这么有才的人,算是白瞎了。”

…………

路两旁围观群众交头接耳,不时发出阵阵的叹息声。

…………

8年前,京兆长安吏部大厅。

“龙门王勃授职朝散郎,从七品,即日上任,特此宣布。”

随着吏部官员宣读完毕,一项新的纪录诞生了,那就是时年16岁的王勃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这条重磅消息立刻引爆长安的各大新闻媒体,无论是官方喉舌,还是阴间小号,纷纷在头版头条竞相报道:

“被高宗皇帝接见的神童王勃”

“官二代王勃是怎样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神童王勃的择偶标准是什么?”

…………

公元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王勃出生在山西龙门的一个名门望族。

家族里牛人如云。

追溯到王勃的“祖宗八代”,他的八世祖王玄则是中国最早的博士,至于其他几世祖宗,也都是当时所在领域的专家大腕,享受政府津贴式人物。

太久远的就不说了,来看看王勃的爷爷辈吧。

王勃的爷爷王通,隋朝思想家和教育家,“十五为人师”,他的学生中至少出了4个宰相,就好像说今天某某教授培养出4位政府总理,你说这人牛不牛?

爷爷王通的弟弟王绩,11岁便是名动京城的“神童仙子”,被后世公认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唐代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其代表作《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爷爷王通的弟弟王度,著有《古镜记》,开创唐传奇小说之先河。

王勃的老爸又是怎样的呢?

当然也不是吃素的,王勃的老爸王福畴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六合、交趾县令。

到了王勃这一代,更是继承了家族的强大基因,且一代更比一代“浪”,王勃的三兄弟直接被王福畴同事杜易简盛赞为“此王氏三株树也”。

这杜易简何许人也,或许各位看官相对陌生,他是杜甫爷爷杜审言的堂弟,唐高宗时进士,9岁能文,属神童级人物,才华在当时也是一流。

但和后辈王勃相比,这位前杜大才子也是自叹不如。

来看一下王神童工作前的经历吧。

“6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豪迈”。

小王勃幼儿园大班时就能写文章了,而且构思巧妙,风格豪迈。

9岁读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小嘴一嘟,颜教授,你这儿少了个标点符号,那个地方时间记载不对………

找出的错误实在太多,足足一箩筐,于是就做了一篇《汉书指瑕》予以记述。

弄得颜教授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你这浑小子,一点也不给爷爷面子,看我怎么揍你。

10岁就对《六经》倒背如流,《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孔子晚年和他的团队呕心沥血整理而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卷帙浩繁,不曾想让小王勃几个月就背得滚瓜烂熟……

艾玛,就是“诗仙”李白在这个年龄,恐怕也只能在河边看老奶奶磨绣花针吧。

继续往下看。

都说学无止境,可照这么节奏读书,留给王神童可读的书真的不多了。

神童就是神童,办法总比困难多。

12岁的王神童决定跨领域发展------学医。

是的,没错,王神童决定上终南山拜医药界知名专家曹元为师,别人医科大毕业要8年,我们的王神童不到两年就学完了所有课程。

毕业论文为《医语撰要》、《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对“三才六甲之事,名堂玉匮之术”多有领悟,自此又获得了医学博士。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事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到其数”,记下了这一史实。

至此,王神童的表现堪称完美,这得益于他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他自己一不爱跑车,二不爱红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13岁了,王神童准备出来找工作了,想一想13岁的我们在哪里?

首先,王神童向自己的父母官上书《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展示才华,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14岁时,大唐宰相刘祥道下乡调研,王神童又不失时机上书,针砭时弊,陈述己见。

博得宰相大人击节赞叹,直呼“此神童也”,直接给吏部打招呼,要求加紧组织考核,争取早日为朝廷所用。

公元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高宗展卷而阅,词美义壮,绮丽生花,又得知此文乃为15岁王勃所作,惊呼“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啊!”

随即招王勃入宫见驾,金殿对策,小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有模有样,唐高宗龙颜大悦,对王勃甚是满意。

乾封元年(),16岁的王勃参加国家公务员应幽素科特招考试,一举而中,授职散朝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而且官还不小,从七品。

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级别,这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达不到的高度。

看看多年后的孟郊46岁才考上进士,又苦苦等了三年,才给了一个小小的县尉官职,这真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呀。

(我仿佛看到孟郊正策马挥刀向我赶来,探花郎你欠揍吗?我们普通人能和天才比吗?那个孟浩然不是一辈子都没有当过官吗?

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就这样,小王勃每天鲜衣怒马,上班打卡,下班撸串,日子过得好不逍遥。

好基友杜兄调任四川,折柳送诗,喝酒饯别,那是必须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兄一路顺风,我俩都是公务员,以后见面的机会多了,不要弄跟个小娘们似的,哭哭啼啼,心若在,神马都是浮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豪气干云,又仿佛是一记重拳,将初唐以来娇弱无力、浮艳绮靡的“宫体诗”击个粉碎,此诗一出,又为自己赢得了10w+粉丝。

机会是留给有才华的人,神童王勃在长安城迅速“蹿红”,引起了王公贵族争相结交,最后皇二代沛王凭借老爸唐高宗的小纸条,成功将王勃收至麾下。

都说人生没有彩排,每时每刻都是现场直播,那么直播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掉话筒”什么的。

这不,不经意间王神童的危“鸡”来了。

王勃自进入沛王府以后,和沛王、英王等一帮未成年人整天斗鸡走犬,摸瓜摘枣,挥洒着他们最为天真,最为无邪的美好时光。

只可惜那时候既没有变形金刚,也没有王者荣耀,他们最爱玩的游戏就是斗鸡。

说起斗鸡,沛王和英王也算是斗鸡界的资深玩家了,他们的斗鸡都是公鸡中的“战斗鸡”,相当的厉害,二位王子经常举行斗鸡大赛,胜负在伯仲之间。

一次二位王子又约上斗鸡了,王勃为了给沛王的鸡助威,别出心裁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意思是向英王的鸡下了战书。

不曾想王勃这篇随手之作《檄英王鸡文》一下子刷屏长安朋友圈,引发斗鸡界、王勃粉丝团纷纷跟帖点评。

有好事者

唐高宗,高宗读着读着,脸色愈发难看,当看到“血战功成,快睹鹰鸇之逐”、“雌伏而败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很暴力很血腥的句子时,勃然大怒,拍案而起!

“来人,立即将王勃开除公职,逐出长安!”。

一篇小孩玩过家家的游戏戏文,何以惹得以“宽厚仁慈”著称的唐高宗龙颜大怒?

只是因为这篇《檄英王鸡文》里面的“血腥画面”,无意触碰了唐高宗那根最为敏感的神经,让他联想到玄武门上的刀光剑影,和这斗鸡的画面是何等的相似。

再看看自己皇位的取得虽不像父辈那般“血腥”,但也是险象环生,步步惊心。他希望他的儿孙们,在他百年之后,尽享天伦之乐、手足之情,不再重蹈父辈祖辈之覆辙。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

多年之后,沛王李贤功高震“母”,被逼自尽,终年29岁;英王李显则生活在母后的阴影下,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好不容易混上了皇帝,还是个傀儡皇帝。

可就是傀儡皇帝也不得善终,居然被自己的亲皇后和亲女儿安乐公主联手“鸩”杀,终年55岁。

莫生帝王家!可谓字字锥心。

带着无限的不舍,王勃回首对沛王府投下深情一瞥,孤单的身影被残留的余辉拉得愈发斜长……

昨日的辉煌已烟消云散,怪就自己没有“研究”出高宗首长有“晕血”的毛病,不该写这样“血肉横飞”的文章吓唬领导。

就这样自己的锦绣前程坏在一只“鸡”身上,一下子从一县处级的国家公务员,变成了无业游民,王勃的心碎得跟饺子馅似的。

“阿勃,到我这儿来玩吧,这里的女娃子长得简直不摆了”。

得知自己的好哥们阿勃“出事”,远在巴蜀的阿杜向王勃发出了极具诱惑的邀请。

好吧,就去摆摆妹子吧。

家有千金,行止由心,王勃整了些开元通宝,拉着拉杆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长安的勃粉听说王勃要到巴蜀去,哭得稀里哗啦,因为王勃要走了。

巴蜀的勃粉听说王勃要到巴蜀来,哭得稀里哗啦,因为王勃要来了。

巴蜀挺好!

妹子热情猛似火,麻辣酸粉受不了。

王勃在“勃”粉、哥们的前呼后拥下,纵情山水,迎来送往,写诗作赋,看似风光无限,其实他内心有一种苦叫“诗懂得”。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烟笼碧砌,乱水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谁见泣离群?我在长安被横扫出门,有谁见过我哭着离开?

江山此夜寒,我在巴蜀孤身羁旅,漫漫寒夜,与谁共暖?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登高远眺,遥想当年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建功立业,而自己不知不觉入蜀三年了,混成这个鬼样子,不禁悲从中来,“宝宝心里苦呀”。

该回长安了,我要从头再来,一个“归”字代表了我的心声。

返回长安的王勃,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加上好朋友的帮忙,很快实现再就业----任虢州参军(相当于现在的部队参谋)。虽说官职不大,但总归是重新走上了仕途。

虢州盛产药材,王勃作为一名医学博士,正好发挥专业特长。

平常给部队首长“参谋”完以后,就到山上采采药材,回来烹煮煎熬,琢磨研究,日子倒也过得平淡充实。

只是和同事存在“文化”代沟和“交流障碍”,关系自然不融洽,这很正常,凡人和天才都很难交流,说的极端点就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如果生活就这样“平淡”下去,凭王勃的才华,早晚有“锥露”的一天。

可惜生活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在虢州他一时心软私藏了一名犯了死罪的官奴,后又怕被人举报,居然把他给杀了。

?????………

我作为一名俗人和烦人这样判断:此刻王勃的智商和情商双双掉线-------low都到了马里亚纳海沟。

杀人偿命,锒铛入狱,秋后问斩!

就在大家感慨唏嘘一代天才即将陨落时,公元年,唐高宗更改年号上元,大赦天下,王勃死里逃生。

经此劫难,此时已经24岁的王勃对仕途已心灰意冷,决意回乡“疗养”,其间朝廷宣布对他官复原职,几次希望他重新“出山”,都让王勃给“翠菊”了。

别人做官发财,我做官要命。

此时的王勃已视宦海为畏途,说什么也不干了。

在这期间,王勃潜心著作,完成爷爷王通未完成遗作《继书》,撰写了《合论》、《周易发挥》和《唐家千岁历》等著作,同时还有大量的诗文作品。

王勃的父亲受到牵连,由雍州司功谪为交趾(今越南河内)县令,从天子脚下一下子被踢到河内,可怜的老王呀,一大把年纪了,还遭这种罪,王勃呀,你可真会坑爹。

作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勃骨子里儒家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当然是个孝子,对自己“坑爹”极为内疚。

在《上百里昌言疏》中,他悔恨无比:“如勃尚可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以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亲…….今大人上延国遣,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夫!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一句话,老爸对不起,都是我的错。

怀着对父亲的内疚和牵挂,唐高宗上元三年(),王勃决定南下探父。

逆境造就传奇,一路南下的王勃过洪州(今南昌)时,并不知道他即将想翻开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页。

9月9日,重阳节,滕王阁。

洪州都督阎伯屿,即将在这里即将举行盛大的文学Party,庆祝滕王阁重建竣工,王勃机缘巧合受邀参加。

当地达官显贵,硕学洪儒,群贤毕至,蓬荜生辉。按礼仪规范,宾主尊卑有序入坐,王勃列末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宾主相欢,各得其宜。

本次盛会东道主阎都督宣布:大唐洪州首届滕王阁赛诗大会隆重开幕!

大会的第一项内容,请各代表团或者参赛个人为本次赛诗大会作序,请大家踊跃参赛。

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那准备好的笔墨纸砚就像个烫手的山芋,大家你推我让,直到传到王勃的手里。

这个“奇怪”对王勃来说叫奇怪,对别人来说那叫“识抬举”,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个“序”非阎都督女婿孟学士莫属。

这属于阎都督的“私人夹带”-----想让他的女婿孟学士“一举成名”,大家都极力配合,去完成阎都督之心愿。

眼看着剧情向着预想的方向进行。

此时孟学士已离席热身,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欲挥毫泼墨……

“小生不才,愿斗胆一试”。

坐在末席角落处的王勃冷冷的来了一句。

啊,……

众大愕!

但见那孟学士毫已挥,墨未泼,一只臂膀悬在半空,整个人瞬间石化,成了一个蜡人。

王勃呀,王勃,你不就是传说中的“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喝水你刹车”的“愣头青”吗?

不过这倒符合天才桀骜不驯之本色,我以我笔写我心,皇帝我都照样“吓唬”,你算哪门子领导。

事发突然,之前完全没有排练过,阎都督嘴角一阵抽搐,不知道该怎么说。

可人家阎都督毕竟是大领导,他强压心中的怒火,努力保持着微笑,想看看这“小生”到底能写出点什么?

但见王勃神态自若,研墨,蘸墨,再研墨,再蘸墨……,就是不落笔。

阎都督本来就一肚子气,再看王勃如此磨叽,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气的肚子直疼疼,回幕后“更衣”去了。

可又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就遣手下人盯住王勃,看他到底写了什么,随时汇报。

一会儿,手下来报,他开头写的是: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阎都督不以为然:不过老生常谈罢了。

又一手下来报,他写了: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阎都督默不作声。

孟学士:这个嘛,我也会写。

手下再报: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看到这儿,阎都督和孟学士面面相觑,意味深长。

尼玛,这好像是高手啊!

王勃抬头扫视,并未发现阎都督和孟学士,也知道自己“砸”了别人的场子,怪不好意思的,好吧,就捧你俩几句吧。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写到这里,王勃送目远眺,远处澄江似练,水光接天,层峦叠嶂,近处亭台楼阁,流光溢彩,张翼欲飞,此时王勃已文思如尿崩,一串串神句喷“勃”而出。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宛如一副流动的山水水墨画,满纸烟霞,美不胜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名句更是夺走了无数人的膝盖。

听到手下人报到这里,阎都督再也坐不住了,夺步而出,裤子都差点忘记提了。

他要亲眼见证这千古第一奇文问世。

接下来王勃笔峰一转: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已经看傻了的众人,再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看到大家已被震得七荤八素,东倒西歪,比喝醉酒还厉害,天才也难得“谦虚”了一次: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最后王勃以滕王阁诗结束全文,此诗后来被唐高宗称之为“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看完这一气呵成的千古第一骈文,大家都已彻底拜服。音律铿锵,对仗工整,辞采绚丽,典故紛呈,且寄情于景,寓情于理。

“揽汉唐人文成一序,绝江山美景与片言”。

上元三年()冬,大唐年度第一爆文《滕王阁序》被机要秘书摆上高宗龙案。

高宗读着读着,有点坐不住了,尤其当他看到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拍案而起。

“此乃真天才也,快招王勃,朕要重用他”。

“回陛下,王勃他~~,他掉海里淹死了”。

一太监低眉顺目,小心答道。

“啊,可惜,可惜,可惜了”。

高宗嘴里喃喃道,透着无限惋惜。

上元三年(),王勃交趾探父返程,途经北部湾时,不幸坠海溺亡,享年26岁。

他如一颗流星,照亮了初唐文坛,虽然短暂,但如郑振铎所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不废江河万古流。

他永远活在那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午后;天涯比邻,他在我们的身边从未走远……

参考书籍:《唐代大诗人故事集诗杰.王勃》武汉人民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hdw.com/blbl/97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手足徐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