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在动作发展上所取得的成果,对其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从种系发展来看,直立行走和手分化出来成为劳动器官,是使人从而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他(她)开始通过自己的行走和手的动作,主动地与周围的人和事物发生初步的关系,从而认识周围现实。如在抓弄和敲打玩具时,婴儿不但得到关于玩具的视觉刺激,还得到触觉、动觉,听觉刺激。这些感觉逐渐联合起来就发展为知觉。在长期摆弄物体的过程中,婴儿认识了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从而使知觉具有概括性,并为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行走不仅扩大了婴儿的认识范围,而且还可以使婴儿认识物体间的距离,以及自已和物体间的距离。这对发展空间观念有很大的作用。此外,行走还有助于婴儿独立性的发展。今天,我们给大家整理了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和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方面的内容。 1 粗大运动的发育 原始反射 胎儿最早出现的运动形式,出生后一段时间仍可存在,是一种避开有害刺激或保持生存状态的本能反应。 特点:不精确、易泛化 原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桥脑。原始反射缺如、减弱、亢进或残存都是病理性的表现。 01 觅食反射 (1)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 (2)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3)存在时期:0~4个月 该反射缺失说明预示较严重的病理现象,该反射持续存在见于智力低下、脑瘫的婴儿。 02 握持反射 (1)检查方法:将手指或其它物品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 (2)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握物。 (3)存在时期:0~4个月(3个月) 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所替代。肌张力低下不易引出,脑瘫患儿可持续存在,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也可一侧持续存在。 03 足握持反射 出生后即出现,随着独占功能的建立而消失,持续存在将会影响小儿站立功能 脑瘫患儿此反射可持续存在 (1)检查方法:将手指或木棍压迫其脚掌 (2)反应:小儿足趾屈曲。 (3)存在时期:0~10个月(9个月)。 04 拥抱反射,又称惊吓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5种引出的方法 ①声法: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 ②落法:抬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 ③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15° ④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⑤拉手法: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略微离开桌面(头并未离开桌面)时,突然将手抽出 (2)反应:分为两型 ①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下肢伸直、躯干伸直,拇指及示指末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态。 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可见小儿双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有不快感觉,多见3个月以上的婴儿。 (3)存在时期:拥抱型0~3个月 伸展型4~6个月 05 紧张性迷路反射(前庭脊髓反射) 方法:将婴儿保持仰卧位置上。头摆正,双上下肢伸展,观察其运动和姿势的变化。 反应: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并向一侧旋转。 此反射存在0—4月。 俯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TLR-P) 方法:将婴儿保持俯卧位置上。头摆正,双上下肢伸展。 反应: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此反射存在0—4月。 该反射持续存在多见于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影响患儿的正常运动发育,首先迫使无法在仰卧位或俯卧位正常抬头。 06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方法:将婴儿放置于仰卧位,将头转向一侧 反应:脸朝向的这一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另一侧的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呈拉弓射箭样姿势。 存在时期:0~4个月 该反射持续存在常见于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可影响小儿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altonicneckreflex,STNR) 意义同ATNR,该反射持续存在,将会影响小儿全身自主伸展与屈曲的发育。 (1)检查方法: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 (2)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 07 躯干内弯反射(侧弯反射) 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悬空俯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存在时期:8周后消失(0-6个月) 肌张力低下难以引出;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或肌张力增高可持续存在,双侧不对称具有临床意义。 持续存在,将影响躯干的自主运动,从而影响翻身、坐、站及体位变换功能。 08 自动站立和行走反射(踏步反射) 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双脚接触桌面或使其一侧脚踩在桌面上 反应:婴儿腿伸直并站立;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 存在时期:0~2个月 臀位分娩的、肌张力低下或屈肌张力较高时该反射减弱;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可亢进并延迟消失。 09 咬合反射 检查方法:将手指放入婴儿口内,并触摸牙床的咬合面 反应:婴儿会上下牙床咬合 存在时期:0~6个月 此反射缺失或持续存在都提示脑损伤 10 交叉伸展反射 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抓住婴儿一条腿伸展,用手指稍用力地在婴儿脚掌从脚跟向脚趾方向沿脚掌外侧划线。 反应:对侧腿先屈曲、外展,然后内收、伸展,企图蹬掉另一腿脚底的刺激。 存在时期:0~6周(0-2个月) 此反射消失或持续存在提示病理情况。肌张力低下的婴儿无法引出;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持续存在,影响下肢的交替运动。 11 颈部翻正反射 检查方法:将新生儿颈部向一侧旋转 反应:身体也向同方向旋转 存在时期:0-4个月 早产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该反射消失延迟,使得后天获得性的翻身运动发育受到影响。 12 张口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中指与无名指固定小儿腕部然后以拇指按压小儿两侧手掌。 (2)反应:小儿立即出现张口反应,亢进时一碰小儿双手即出现。 (3)存在时期:0~2个月。 13 上肢移位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俯卧位,颜面着床,两上肢放于脊柱两侧,稍候观察变化。 (2)反应:小儿首先颜面转向一侧,同侧的上肢从后方移向前方,手移到嘴边。 (3)存在时期:0~6周。 14 阳性支持反射 (1)检查方法:使患儿保持立位,足底着桌面数次。 (2)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跖屈,也可引起膝反张。 (3)持续时间:0~2个月。 姿势与移动运动发育 1岁内以卧位、坐位、屈膝立位到站立等姿势运动发育为主 1岁以后到6岁:步行、上下楼梯、跨越障碍物、单腿站立、跑、跳等转移运动能力发育阶段。 姿势与移动运动发育 1.姿势维持期 2.移动准备期 3.屈膝坐位期 4.屈膝站立期 5.双足步行期 6.步行后的运动能力发育期 1.姿势维持期 1~3个月 使头部竖直并保持对称性姿势。 2.移动准备期 4~6个月 头颈部的控制 与头颈部分离的 四肢躯干的独立活动 下肢髋关节多轴性活动 与下肢的分离运动 躯干骨盆的控制 上肢的支撑性 3.屈膝坐位期 7~9个月 最早的抗重力姿势——坐位转向更高级姿势的发育时期 ①单手的支撑 ②上肢伸向前方或侧方的降落伞反应 ③俯卧位的侧方转移与四肢爬行位的平衡反应能力 ④骨盆和大腿的支撑能力 ⑤下肢的交互运动和上下肢的协调性 ⑥头和躯干的分离运动 4.屈膝站立期(10-12个月) 重点:抓扶站立和辅助步行 站立躯干的完全伸直和回旋 站立位髋关节外展前伸及膝关节前伸 立位时重心向左右侧移动 踝关节背屈脚掌足趾的平衡反应 脚的迈步支撑反应 从屈膝位站起 5.双足步行期(12个月以后) 挑担样步态 缺乏骨盆回旋 宽步幅 全脚掌着地 站立位膝过伸 步速、步数和重心移动不稳定 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与特点6项 1.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行走的方向 2.先躯干近端,后躯干远端 3.从泛化到集中、不协调到协调 4.先学会抓,后会放下手中的东西 5.先能从坐位拉着栏杆站起,后会从立位坐下 6.先学会向前走,后会向后倒退着走 2 精细动作的发展 精细动作发展顺序 眼、手动作协调: 五指活动的分化: 儿童最初的及物动作,通常不是手指的动作,而是整个手掌一把抓,到5—6个月左右,大拇指才逐渐和其他四指相对起来,这是向真正人类的手的动作发展的第一步。因为这样,人才能按照对象的特点去拿它,手才能灵活运动,才能使用和创造工具,才能随心所欲地拿到较为细小的东西。在这一时期,婴儿典型的动作是抓了东西放到嘴里,抓起来又放下或扔掉,抓在手里敲打等。 手部基本训练 1、局部按摩。 2、触摸抓握。 3、敲击练习。 4、双手协调训练。 5、手眼协调训练。 手部动作 1、手掌握力的收 2、手指的运用 手部动作发展的趋势肌肉运动状况 手操纵物体 婴幼儿手部动作发展的特点 本能的抓握 手眼协调 空间判断 五指配合 多种途径 动作逐渐灵活 日常生活中的练习 1岁 露出小手。 1.5岁左右 用手指物。 2—3岁 分拆物体 玩沙玩泥 生活自理 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撕纸 折手帕、纸巾 穿珠子、纽扣 夹弹子、糖球 比划动作 手工制作 Believe “我们所期望的是 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 版 小猴子 图 image.so.北京看白癜风大概多少钱最好白癜风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