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王乐亭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1-9-3

读《金针王乐亭》一书所记录的笔记,多为书中记载的一些针方,分享给大家。

一、关于深浅

进针三部天地人均可有手下感。具体用深用浅有别:

1.胖瘦:胖深瘦浅

《灵枢?逆顺肥瘦篇》:“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濇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2.年龄:大深小浅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濇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刺,浅刺而疾拔针,日再可也。

3.病位:深深浅浅

《素问?针解篇》:“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

4.腧穴性质位置:头面胸背宜浅刺,腹部四肢宜深

所谓“腹如井,背如饼”

对于“足三里”,王乐亭云:“五分至于胫,一寸至于腹,寸半中脘行,二寸至于喉,如刺三寸整,巅顶血下行。”

5.季节

《标幽赋》: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6.其他

病程长短、虚实寒热、病情转变、病人精神状态。

二、胃家病验方“老十针”

1.范围: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胃下垂、虫疾、消化不良)

2.组成: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3.功能:调中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脾胃。

4.方解

(1)主穴:

①中脘:调理中州气机、温通腑气

②足三里:合之意,若百川入海。足阳明胃多气血,三里为其合。补三里,健脾和胃、益气升清;泻三里,降逆化浊、通调肠腑。

二穴相配,调中益气、升清降浊、调理气血。

(2)配穴:

①上脘下脘:调理胃肠受纳、腐熟和吸收水谷之功

②气海:升化元气、稳固下元。

③天枢:消积导滞

④内关: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理气。

5.应用:

(1)主治胃肠病,不论虚实寒热,均可。

一切虚证,以中脘(深刺寸半至二寸)、三里为主穴(二寸)

对于腹痛、腹泻、腑实,以天枢为主穴,深刺寸半至二寸;对于少腹痛、妇科病,以气海为主穴,深刺寸半至二寸。

(2)配用

①对气虚血滞引起的病症,可通过调理脾胃,使气血化生,气血畅通。如中风,尤其是兼见脾胃呆滞、二便不调者。

②素体气血两虚、食纳不佳、脾胃不和、甚或夜寐不安、惊悸者,(包括神经衰弱、慢性病恢复期),老十针可改善体质,镇静安神。

③月经不调,属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者,可选加“老十针”

④癫痫,特别是兼见饭后发病、发作时呕吐重者,可加用之,以中脘、内关为主穴。其内关不可深刺,五分即可。切忌深刺至外关范围。

三、十全大补方

1.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2.穴解:

章门补五脏,安精神,开心益智,消胀化滞。类人参。

足三里(白术):祛风寒湿痹,能升能降,止汗除热,健脾消食。

内关(茯苓):降胸胁逆气,行气血,止心下结痛,除烦满,健脾利湿。

中脘(甘草):主五脏六腑,坚筋骨,长肌肉,增气血,调阴阳。

三阴交(当归):月经不调,生血养血,止咳逆上气。

曲池(川芎):主中风寒痹痉挛,闭经,专搜血中之风。

太冲(芍药):主邪气伤阴,止腹痛,行血痹,除坚积,入厥阴、少阴,治阴虚小便不利。关元(地黄):主伤胞宫逐瘀血,生新血,填骨髓,长肌肉,

合谷(黄芪):主卫气不足,疏通经络,入太阴止汗发汗

阳陵泉(肉桂):主上气咳逆,补中益气,祛风寒湿痹,舒筋利节

3.主治: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

神经衰弱、久病体弱。四、手足十二针(合谷曲池三里阳陵内关三阴交)

四、五俞穴精粹穴解:

合谷、曲池、三里、阳陵。

1.合谷:

原气是推动人体生命的基本动力,运行于经络中的原气,可以推动经络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动力。

2.曲池:间接调理肺气,搜风逐邪,宣气行血;其性走而不守,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皆能调之。

3.阳陵:为筋之会,可搜风利胆,舒筋利节

4.三里:主水谷运化受纳

五、补入

1.内关:厥阴脉出胸腹,可调气开郁;心主血脉,又可通脉活血,宁心安神,清心开郁;可通调三焦气化,行气利水

三阴交:补阴精血

3.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压③瘫痪④痹症

六、五脏加膈俞

主治:①虚损②不寐遗精眩晕③中风④癫狂痫⑤月经不调⑥脏躁⑦咳血便血

七、督脉十三针方

1.组成: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

2.作用:

补:①补阳益气,阳气通则活络行痹②强筋壮骨③补髓益脑

泻:①抑阳清热,平肝泻火,醒神开窍②疏通经气,使上下贯通③调理气机,宣通升降。

3.主治:

①瘫痪(外伤性截瘫、癔病性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尿潴留加环跳)

②中风

③癫狂痫:极度狂躁者,加合谷透劳宫,或先取太冲透涌泉,或人中,待患者安静后再针督脉。痫症发作期加人中醒神开窍;缓解期加补肝肾,调阴阳。

④风寒湿痹:久病体虚者,去百会、长强。

八、王氏夹脊

1.取穴:自二胸椎至四腰椎,各棘突下旁开0.3寸,隔椎一穴,一侧8穴。

2.操作:直刺,针尖略向里,胖人1.5-2寸,痩人1-1.5寸

3.功能:胸2-8主脏主血;胸10-腰4主腑主气

4.主治:①外伤性截瘫;②小儿麻痹后遗症(初用“手足十二针方”,再用“督脉十三针方”,5、6次后,换“王氏夹脊”)③腰脊疼④胃肠病(胸10-腰4),针尖微斜向外侧,使针感达于腹部(案:胃痉挛男30,上腹剧痛数小时,西药解痉药无效,针中脘、合谷、足三里等无效。刺胸8令针感至腹,泻,10分钟后减,30分愈。)⑤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胸5)。

八、十二透

1.作用:①一穴贯两经(数经)沟通经气(刺入某穴,得气,透刺到另一穴,得气,针尖所向则气至病所,如此则两经经气即可沟通交融。久病入阴,即从阳引阴;病在阳,即从阴引阳。

便秘者,从阳陵透刺至足三里,以木疏土);②一穴担两穴,免伤卫气。

气主骨(关节),血主筋,气血凝滞则筋骨失利而拘挛。

透刺的功能主要是通经活络,调补气血,舒筋利节

2.组成:①肩髃透臂臑②腋缝透胛缝③曲池透少海④外关透内关⑤合谷透劳宫⑥阳池透大陵⑦环跳透风市⑧阳关透曲池⑨阳陵透阴陵⑩绝骨透三阴交11丘墟透申脉12太冲透涌泉

凡单数穴为主

主治:①主要用于中风后遗症半年以上,且关节筋脉拘急挛缩者。②痹症日久,关节屈伸不利③小儿麻痹足下垂④脑炎后遗症,关节拘挛⑤脑外伤后遗症,瘫痪,筋脉拘急。

3.注意事项:透刺比一般针刺的作用量和刺激量大,故体虚者,应进针后先令得气,再透;体壮者可直达对侧,再候气行补泻。

此外王老先生还有非常丰富的透穴经验,不一一介绍了。

九、中风十三法

(一)牵正刺法

面瘫轻浅

水沟、承浆、地仓、颊车、颧髎、阳白、四白、大迎、合谷

(二)牵正透法

中风后遗口眼歪斜日久重症。

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四白透承泣、风池透风府、太阳透颧髎、禾髎透巨髎、地仓透颊车、曲池、合谷

(三)手足十二针法

中风不遂首选

(四)纠偏法(患侧)

百会、风府、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悬钟、太冲

(五)十二透刺法

(六)开闭醒神法

①首用:三棱针刺百会,四神聪放血;或手足十二井放血(抢救用)

②继用:针人中、承浆、风府、合谷、劳宫、太冲、涌泉(功能持续效稳)

劳宫、涌泉二穴合用,可清心泄热、安神定志,颇有牛黄清心之效。

凡放血:①三棱针放血量大,适于实证热证;②毫针点刺量少,适于虚证瘀证。

(七)回阳固脱法

神阙(灸)、关元(灸)、气海、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

(八)督脉十三针法

(九)五脏加膈俞

(十)老十针

(十一)治任脉法

调和阴阳,调理肠胃,用于半身不遂,脾胃不和,痰湿内盛

承浆、廉泉、天突、紫宫、膻中、鸠尾、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

(十二)治六腑俞

六腑不和诸症

(十三)刺募法

《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为之口苦,治以胆募穴。”

用于病久脏腑虚弱。

十、治瘫十一法方

(一)治督法——督脉十三针

“治瘫首取督脉”

(二)治夹脊法——“王氏夹脊”

(三)治背俞法——五脏加膈俞

(四)治膀胱法——膀胱配肾经

八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涌泉

“调州都理二便,强腰健步”

(五)治任脉法——任脉配肝、胃二经

巨阙、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梁门(胃)、天枢(胃)、水道(胃)、章门(肝)

“刺任脉调肝胃,从阴引阳”

(六)治脾胃法——胃配脾经

气冲、髀关、伏兔、犊鼻、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解溪、陷谷、内庭、三阴交(脾)

(七)治肝胆法——胆配肝经

带脉、居髎、风市、阳陵、阳交、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太冲

(八)治足三阴法——足三阴配胃经

气冲、阴廉、箕门、阴陵、三阴交、照海、太冲

(九)治手三阳法——手三阳配心包经

肩髃、肩贞、曲池、三阳络、郗门、合谷、阳池、中渚

(十)治手三阴法——手三阴配三焦、大肠经

巨骨(大肠)、腋缝、侠白、尺泽、支沟(三焦)、神门、大陵

(十一)调理阴阳法——手足十二针方十一、针灸治病原理

阴阳失调是机体疾病病理的实质,针灸之作用在于调整阴阳。而人体阴阳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的。调整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调理气血,又以调气为主。

手足十二针方中,曲池、合谷、阳陵、足三里均为阳经穴,功在调气;三阴交、内关为阴经穴,功在理血。

人之为病,从经络辩证来看,多以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为主。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胃经;病在下,取肝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hdw.com/jbzl/10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手足徐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