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刷短视频的蝉粉可能有印象。 3月,一个20岁农村智障女孩嫁给55岁老汉时当场大哭的视频在网络疯传。 视频中,一个矮小的女孩用稚嫩的声音尖利地哭叫,她身穿粉红色外套,胸前别着红花,并排坐着一个中年男子,同样胸前别着胸花,正在给她擦眼泪,他们是这场婚礼的新郎新娘。 四周喜气洋洋,女孩的妈妈说:“我可放心了”,亲朋好友则笑着让女孩别哭了:“你看新郎官对你多好”。 从房间床褥的布置到四周传来的笑声都看得出来,大家对这桩婚事颇为满意,除了女孩本人。 事情迅速引爆之后,多家媒体对当事人进行了采访。 女孩的父亲回应:这是独生女,五六岁时高烧患病,不会说话,结婚没有征求她的意见,嫁过去饿不着就行。 而55岁老汉回应:“没有收彩礼,会照顾好她”。 “和睦”的婚礼之外,网络吵翻了天。 有人谴责父母: “父母就是想甩包袱,毫无人性,不配当爸妈!” “父母都养不了,还指望同龄的老男人对她好???” 有人谴责老汉: “55岁找一个年轻女人生孩子,不就是把她当泄欲和生育工具吗?” “相差35岁,等你老了之后到底是谁照顾谁?” 有人谴责正义的网友: “只有圣母才在道德制高点评判别人。”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各有各的难,嫁过去对两个家庭都好。” 还有人认为,应该让智力障碍的人绝育,不要让精神疾病的基因延续下去。 吵吵嚷嚷之下,大家都对女孩的遭遇感到愤怒,却又对这个一贫如洗的底层家庭一筹莫展。 似乎,这个问题无解。 “双方满意”的婚姻,有多细思极恐?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女孩身份证上写的出生日期是年2月26日,而今年的2月27日,她就被父母安排跟55岁的老汉结婚了,据父亲的描述,如果不是因为下雨,婚礼还要早一天。 赶在女孩年满20岁法定结婚年龄的当口,赶紧把女儿嫁出去,这其中的心思多少能猜得到。 女孩的想法不重要,或者说,在他们的眼里,这个女孩根本就不会有想法。反正一到结婚年龄,父母的责任尽了,接下来就可以让她履行结婚生育的任务了。 据了解,女孩是在五六岁的时候因为高烧患上智力障碍,生活无法自理,吃饭、上厕所、穿衣都需要人照顾,还不会说话。 而55岁的老张,则是村里的老光棍。 在家种地没有外出打工,因为穷一直没娶媳妇,家里的全部经济来源就是两亩地,上面还有一个八十多岁老父亲要照顾,结婚的块酒席钱都是借的。 说亲之后,他照顾了智障女孩三四天,给她喂饭,帮助她解手:“辛苦归辛苦,但总算成家了”。 老汉最大的愿望是生个孩子,至于孩子会不会遗传女孩的精神问题,他不清楚。 他还透露,两人没有正式领证,但已经同房过了。 患有智力障碍的女孩并没有民事行为能力,没有性承诺能力,外人对她的一切解释“怕生,愿意”都是代为表达,这桩婚姻其实是不合法的。 事情曝光之后,当地官方介入调查,但最后的结果是:两个人不能结婚,但同居合法,生了孩子可以上户口,以后会积极帮扶这个家庭。 双方家庭、村民、当地官方都默认了这个“特殊家庭”存在的合理性。 但更细思极恐的事情也来了。 女孩的生母其实也是一名精神障碍者,生下一儿一女十几年后便走失了,后来女孩的爸爸又找了一个新的老婆,也是精神异常者。 往后下一代的人生,很可能继续轮回。 那女孩生下的孩子,不管是不是智力残疾,ta都要面临一个穷困的老父亲、一个智障的无法生活自理的母亲,那将会是一个残忍的新悲剧。 这样的人生,有哪个孩子愿意承受呢。 被自愿≠自愿 智障人士也是人 当一个女性没有了生活技能和思考技能,那她就只剩下了生育价值。 所以新闻中,常见底层智障女性被强奸、被嫁、被老汉捡回家,稀里糊涂生了娃的故事。 年,四川20岁智障女遭长期性侵怀孕; 年,广东茂名,一名12岁的智力残疾女孩,在一年内遭遇两度性侵导致怀孕; 年,四川广安一个84岁的老汉强奸一对智障母女,导致13岁女孩怀孕; 年,河北一个精神病院的男护工与患者发生关系并致其怀孕,且称其为“双方自愿”。 茂名的小文,父母都存在智力问题,唯一查出的性侵她的人,是村里一个“跛脚佬”。 去年年底,23岁被虐打致死后又被配阴婚的女孩方洋洋,也是一名智力障碍者,她的妈妈也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由爸爸的弟弟从火车站捡回家。 患有智力障碍的女性,与社会沟通的能力受损,很容易就成为了一个行走的子宫,被彻底物化。 她们缺少民事行为能力,那些在她意识不清醒之下发生关系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强奸。 但对于一些本来就缺少“性资源”的底层男性来说,这些智障女孩,就是更为底层的的泄欲、繁殖工具。 他们认为,自己的罪行不会被发现,因为对方不会说,只要哄一哄,不会哭和闹。 韩国电影《姐姐》,智障女孩被社区大爷侵犯 残障人士的确表达能力欠缺,生活自理能力也弱于常人,但他们难道不会有自己的情绪和感知能力吗? 做笔录的时候,茂名的小文,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被碰”,而20岁嫁老汉的智障女孩在婚礼上大哭。 哭也是一种表达情绪的信号,但却被身边的人强行解释为“认生”、“自愿”,她想什么并没有人在意。 方洋洋看到别人用弹弓打死一只麻雀都会哭,方的母亲在女儿去世之后谈起方洋洋,清醒又悲伤,拿着女儿的照片给大家展示“这是我女儿”。 智力障碍者表达异于常人,情绪的敏感程度却更像一个纯真的孩子。 在聚焦康复中心智力障碍人士的纪录片《一切都会好的》里,一名年轻的智障人士,会因为奶奶过世没能出席葬礼而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波动。 外人看来,他在砸玻璃砸车,情绪暴躁。但经过护工精心调查访问之后,才发现,那是一种悲伤和无奈的表现。 即使表达能力不如常人,但他们的情绪能力完全没有减弱,就像一群来自星星的孩子,纯粹天真。 所以,外人对她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被刻在他们的心里。 伤害她们,和伤害一个心智未发育完全的幼女本质上没有区别。 保障智障人士的基本尊严,首先应该认识到他们也是一个“人”。 她们的悲剧,骂父母就完了? 智障人士能否被训练成可以生活自理有生活技能的人呢? 可以,但对于父母来说并不容易。 李连杰和文章主演的电影《海洋天堂》,文章演的大福是一个智力障碍者,父亲李连杰是个普通的海洋馆工作人员,因为身患癌症,不得不在临走之前训练儿子生活技能。 穿衣、做饭、洗漱,像教小朋友一样一点点地训练。 出入公共场所坐公交车,也要一次次试错,让他能在准确的公交车站下车。 经过老父亲的良苦训练,大福终于学会了自己坐公交、能担任海洋馆的清洁工工作。 故事很催泪,但来源于现实。 对于智力障碍者家庭来说,让孩子走在前面,甚至是一种期望。 “孩子走在家长前面,是一种福气” 年,广州越秀区一个83岁的老母亲,照顾了智障儿子46年,因为担心自己过世后儿子没人照顾,于是就给他喂了安眠药,然后去公安局自首。 这种悲剧藏在主流之外,能被看见的并不多。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担训练智力障碍人士融入社会的成本和精力。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万,智力残疾万,多重伴有智力万人,自闭症万,加起来的智力障碍患者有万人。 万人背后是万个家庭。 其中又有多少缺少经济收入和文化知识的底层农村家庭,只把智障儿女当成一个宠物来养的呢。 心疼儿子的母亲会照料智障儿到头发花白,一贫如洗的父亲也可能急于把智障女儿甩手交给另一个男人去照料。 一切都只能倚靠个体的寿命和道德感,这是残忍也是不现实的。 对于智障人士的照料,帮助他们走上街头,融入社会,甚至拥有职业技能,一个家庭的力量不够,社会的帮扶也很重要。 这种帮扶不是赠送多少粮食和日用品,发补助金,而是还给他们做人的尊严和权利。 看《一切都会有的》,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发现,原来智力障碍人士,并不是一无所能。 他们能算钱、去小卖部买可乐; 可以通过打扫赚钱、存钱,然后买零食; 他们还可以自己租房子,做饭、打扫屋子。 机构会做的,不是像照顾养老院的老人一样,帮他们安排好所有事情,而是像训练一个孩子,力所能及让他们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 这也是公益界常说的“赋能”。 在纪录片里有个细节,一名年轻的护工用挥棍子来威吓患者,随即遭到了教育和辞退。 把智力障碍患者当成一个人去尊重,尊重他们的能力、情绪,这是基本的原则。 这种专业的赋能之下,他们可以拥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和生活能力,有喝可乐和冰红茶的快乐,还有吹奏口琴的愉悦。 “冰红茶会有的,农夫山泉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他们可以像个普通人这样生活自理,只不过需要花费比普通人多好多的时间。 另一方面,我们会谴责甩掉智障女儿的父亲、性侵智障女孩的老汉,但不一定会反思互联网上所有用“智障”和“脑瘫”来骂人的语境。 让残障人士别出门,对患有心智障碍的人冷眼、恶语相向,这些何不是每天都在互联网上演。 让更多的心智障碍者、残障人士走上街道,被当成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看待,每个人都可以提供一点尊重。 虽然我们是幸运的大多数,但永远不要丧失对少数人悲苦的想象力。 点亮“在看”,智障人士也是人 蝉创意是一个全中国最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