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youtoday Likeyoutoday 昨天我参加了大娇儿老师的主题分享《看见孩子学习的困难》,原本是带着凑热闹的心情去的,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没想到听君一席话,却让我感到震撼和触动,让我们受益匪浅,真不愧是悦思敏行的“宝藏老师”! 首先大家头脑风暴孩子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我们期待孩子的品质和技能有哪些。大家七嘴八舌说了许多,原来妈妈们的困惑和期待是如此相辅相成的。 我们都以为孩子出现的各种学习问题都是他们的错,可是通过一个小小的画画体验活动,我们才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大娇儿老师让我们在4分钟以内画一张跟以下一模一样的画。 在这4分钟以内老师故意不断走来走去,不断提醒我们还有几分钟还有几分钟、谁谁哪里哪里画得不对、谁谁画得好、要评出画得最好的最差的画、原画画了几分钟、还让我们给自己的画打分等。她故意制造限时、挑剔、比较、否定、挑剔、走来走去、评价、催促等,让我们产生了各种跟孩子一样的学习挑战,深刻地感受到了孩子真实面临的问题。 学习初始,孩子肯定对未知是充满期待和开心的,试问在那样的管教方式下,家长日复一日持续地进行下去,孩子的学习能力、自信心等肯定会逐渐耗光呀!这怎能不对学习产生抗拒、导致阻碍呀?而我们期待孩子能够拥有的学习品质与技能可能能产生吗?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手足无措到得心应手、从不会到会、从有意识到无意识,需要孩子不断进行探索、尝试、练习等,也需要家长给到一定支持、鼓励、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带来愉悦,并享受这个过程,对学习产生兴趣!而家长总是希望孩子一学习就达到“熟练工”的要求。 那需要家长怎么办呢?我们放手吧,可是一放手又失控怎么办呀?管着他感觉结果还不错呀,怎么办呢?老师又让两个“孩子”上场,分别体验假放手和有支持的放手。 假放手: “这个权力给到你,你要吗?算了,我再想一想吧,上次这类事情你都没有做完。” “上次你说可以,但是你压根没有把它做好!” “我觉得你可以再试试,可是我觉得还是不踏实,妈妈先督促你吧,过段时间你再自己尝试。” “还是让我来提醒你吧!” 案例一: 孩子曾经迟到过31次。我被校长叫去学校。校长先跟我说他说“你知道为什么叫你来吗,孩子迟到31次,创学校记录”。我实在是做完所有的事情,实际上我曾经跟班主任讨论过这个事。我问孩子你到底为什么起不来。他说因为我的衣服每天早上太冷了,我穿不了这个衣服。那很好解决啊,那就先烘转五分钟拿出来就是暖和的。但是两三天以后还是迟到。校长问我怎么解决,我说我不知道怎么解决,就让他自己承担自然后果。校长知道我已经努力了,于是他叫来孩子,并问他“你知道我为什么叫你来吗?你已经有31次迟到了,我觉得你妈妈已经帮助过你了,但还是没有改善,那今天我们请学校的一位心理学家来帮助你,怎么样?”孩子说他愿意跟他谈一谈。后来首先是心理老师每天电话叫孩子起床,两三个礼拜以后孩子起来后就给老师打电话。最后,他做到了没再迟到过一次。 分析:首先家长跟孩子的事情进行了课题分离,第二家长做到了保持平静,第三家长做到了没有唠叨、没有指责、没有比较等。这样孩子没有否定自己,他对外界有没有抵触,他就愿意接受外界的帮助。孩子愿意接受帮助的根本就在于孩子内心是不是觉得你的帮助是不是真心的。这是在于孩子的感觉的,而不在于我们的感觉。那他之所以会质疑这个帮助,是因为他觉得我不够好。这些不够好是什么带来的呢?就是否定性的语言。“不语言”包括否定、命令、指责、批评、评判等。 真放手: “这是给你的权利,你要吗?……拿去、给你!” “如果需要我的帮助,可以随时来找我!” “如果怕做不好,你也可以来求助我,再去试试看!” “我相信通过努力,你会越做越好的!” “不管怎样,爸爸妈妈都在你身边!” 孩子在自主做的过程中,一开始肯定不能如愿做好,还需要家长的不断提醒,但提醒需要点到为止,越简洁越好,只做提醒不需要额外说其它的。而且需要记住的是,一开始的提醒大多数都是无效的,它需要家长的反复提醒,持续的改变是慢慢地一点点地悄悄发生的,我们得按捺住心底那急切的心情。提醒时需要注意情绪和语气语调。你的提醒到底是担心、不信、威胁、指责、批评,还是发自肺腑的真实提醒,孩子都能准确地感受到家长的内在情绪。 案例二 孩子的同桌思维能力特别强,数学特别好,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向他请教,他会让孩子给他报酬,也就是学校的奖励卡,但是孩子的奖励卡都快被他赢光了。这个同桌说自己没有把孩子当朋友,还会语言暴力说孩子太笨了。使得孩子特别抗拒上数学兴趣班了……家长不知如何引导孩子。 分析:这个问题很值得剖析,它看似是两个孩子的事情,但回到事情的本质,其实是孩子本身内心不够坚定、不够强大。这个其实不是别人的问题,别人的问题只是投射了孩子的内心稳不稳定,家长有没有赋予他稳固的核心! 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建构他自己内心的这种稳固的核心。比如说我可能跟专家比起来我不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但是我内心是很相信自己的,我有自信,那么我在他跟前不会觉得我太差的。但是如果我是不坚定的人,我就很容易摇摆不定,遇到比我强的人我就觉得我好弱,如果遇到比我弱的人我觉得我比你强。 所以,如果孩子内核坚定,他更容易与外界合作,也更容易去寻求帮助。但是如果内核不稳定的话,他就不愿意向他人求助。他担心得到帮助好像自己显得很弱一样。即使别人是真心帮助他,他也觉得别人不会帮助他,这个声音已经内化成他自己的声音,他不管外界是不是真心的想要帮助他,他都会觉得我不值得这个帮助我不需要你的帮助,所以张德芬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没有任何的指责、批评、否定的声音,所以孩子才能够保证它保持它最原始的那个内在。所以他才愿意去接受帮助。 如果孩子事情做得不好,但那个感觉依然是好的,这也是值得鼓励的,也就是有好的感觉就值得鼓励。如果孩子做得好,他很开心甚至有点“飘”,很多家长会觉得他不够谦逊。但其实所有的情绪都需要释放。不光坏的情绪如愤怒、紧张等需要释放,其实喜悦、开心、兴奋的情绪也需要释放。 怎样放手?第一步是赋权,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权利! 第二步是适当的支持。怎样才算适当呢?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你实在想帮助他。 我们必须说一句话“你愿意听听我的想法和建议吗?”,“你愿意接受我的帮助吗?”这句被允许的话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它表达了对孩子的尊重。 第三步是信任,重要对不对,信任是我们需要练习的地方。 第四步是允许犯错,让孩子能够找到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式。 第五步是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放手”不是事情交给孩子了,我就可以不管了。它还包含很多复杂的动作,我们要相信这个过程到最后肯定会是美好的,但是它需要时间,需要家长的耐心。 孩子独立够最后都要离开家庭的,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既有独立能力,又和父母有亲密关系的孩子。只有亲子关系越好,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