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个抽动交流群里,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今天医生给开了CT,花了多少多少钱,然后归总一句:被坑了。最初的时候我都出来说两句,解释这个检查是必要的,后来见得多了,也懒得再讲。在我的观念里,多数西医本着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精神,肯定是检测项目给你列一堆。不管家长如何抱怨,反正医生给你开了,检查做了,能排除其他疾病,这是好事啊。家长认识不够,医生没时间解释,中间有个误解抱怨一下也正常嘛。发泄发泄就可以了。可是后来,我和部分家长交流做过哪些检查项目的时候,才发现不对啊!医院连基本的血液检查都没做,单凭症状就判定抽动症,然后开一堆西药给孩子。我非常震惊!到底是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医生不敢开检查,还是医生认识不够?于是我就百度了一下,结果一搜更是吓一跳,在一些专业医疗网站上,很多医生竟然连抽动的检测项目都说不出来,更有甚者把抽动和多动混为一谈,可见大家对抽动症的认识有多缺乏。所以,写一篇文章来归纳抽动检查项目非常必要。这倒不是站在医生角度,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提醒家长,面对抽动,我们应该做哪些检查,排除哪些疾病,然后才能确诊抽动症,不因误诊而耽误孩子治疗。第一:血液检查、主要检查项目:抗链“O”、C反应蛋白,血浆铜蓝蛋白,血沉。这几个项目主要排除疾病为: )链球菌感染引发的风湿性舞蹈症,通过抗链O和C反应蛋白确认。 风湿性舞蹈症介绍如下,内容来自网络:由ThomasSydenham()首先描述,是风湿热在神经系统常见表现。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特征是不自主舞蹈样动作,约2/3的患者为5~5岁儿童,病前常有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等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早期症状常不明显,不易被发觉,表现为患儿比平时不安宁,容易激动,注意力分散,肢体动作笨拙,手中所持物体经常失落和步态不稳等。经过一定时期后即出现舞蹈样动作,表现挤眉弄眼、撅嘴吐舌和扮鬼脸等;肢体出现一种极快、不规则的、跳动式的和无意义的不自主运动,与习惯性或精神性痉挛呈刻板式者不同。上肢各关节交替伸直、屈曲和内收等,下肢步态颠簸、行走摇晃、易跌倒,躯干表现脊柱不停地弯、伸或扭转,呼吸可不规则。伸舌很难维持,舌不停地扭动,软腭或其他咽肌不自主运动。情绪紧张、技巧动作和讲话时症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常可在2~4周内加重,3~6个月内自行缓解。 2)肝豆状核变性,血浆铜蓝蛋白和肝功确认。 症状表现主要有,舞蹈手足徐动型,多于儿童、少年期起病;表现为挤眉、弄眼、扭鼻、咂嘴、摆头、扭颈等头面部不自主运动或/及四肢多部位扭转、舞动等异常运动,临床表现酷似小舞蹈病。肌张力减低或轻度铅管样增高不等。随病程进展,常可能转为典型肝豆状变性型。在病程中都程度不等地伴有情绪不稳、性格暴躁或主动性减少等症状。而其中,精神障碍型主要症状如狂躁或抑郁、有丰富幻觉或/及妄想,可有拒食、毁物、自伤、伤人等行为。 3)血沉,排除铅等重金属中毒。 这个中毒引发的动作和抽动还是有区别的,但作为血常规的惯有指标,多查一个指标是好事情。 总之,关于这个话题,就分享到这里,为了孩子,多做些检查不是坏事,请理解西医的初衷。如大家碰到医生给孩子开了上述血液,CT、脑电图检查,说明这个医生非常负责。大家千万别以为被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