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5291113.html 疾病简介 戊二酸血症I型(glutaricacademiaI,GAI)又名戊二酸尿症I型(glutaricacademiatypeI,GATI),是由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lutaryl-CoAdehydrogenase,GCDH)基因缺陷所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年,人们首次提及过氧化物异常的戊二酸血症,尿中可检出大量戊二酸(glutaricacid,GA),但3-羟基戊二酸(3-hydroxyglutaricacid,3-HGA)不高,通过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推测过氧化物体中GCDH缺陷病变系此病原因。该病在各种族中发病率不一致,据报道,戊二酸血症在国内台湾发病率为1:,江浙发病率为1:。 发病机制 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基因编码线粒体基质内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二钠依赖的蛋白,涉及赖氨酸,羟赖氨酸和色氨酸的合成代谢。年Greenberg等将GCDH基因定位于19p13.2,基因全长7kb,包含11个外显子。至今已报道相关基因突变有余种,包括错义变异、无义变异、内含子剪切等。该酶缺陷时,GA和3-HGA在组织和体液中蓄积致神经毒性。 在大鼠皮层纹状体细胞和海马细胞培养中,提示3-HGA诱导激活N-甲基天冬氨酸(NMDA)受体,引起神经元退行性变,广泛白质变性,胶质增生。对于异常代谢积累致神经毒性主要表现在兴奋性损伤、能量代谢受损和氧化应激三个方面。脑组织中积聚的过量GA及3-HGA与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结构相似,可通过假神经递质机制导致谷氨酸受体过度激活,还可抑制γ-氨基丁酸的合成,使抑制性神经递质减少,从而对神经元造成兴奋毒性损伤;另外,GA及3-HGA可抑制脑细胞线粒体内三羧酸循环过程的限速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活性,使脑细胞能量供应发生障碍,导致神经元损伤(图1)。 图1GAI发病机制图示 临床表现 新生儿期多数症状不典型,常可观察到暂时性肌张力低,75%表现为头围增大,易激怒,此时头颅扫描可显示颞叶发育不全,脑脊液间隙增宽,室管膜下假性囊肿,髓鞘化延迟,脑回未成熟。由于患儿新生儿期发病不典型,如果患儿早期治疗,上述均可改善甚至痊愈。 在3-36月龄(或者到72月龄时)可由并发发热、接种疫苗,或外科疾病等诱因诱发下,出现运动能力丧失、渐进式的手足舞蹈症、肌张力低、惊厥或癫痫的急性发作等。由于双侧纹状体损伤引起肌张力障碍,多数未治疗的患儿由于轴向张力低,普遍引起肌张力低,有些隐匿发病的患儿可能没有此种表现。除纹状体损伤,MRI扫描可能还有额叶发育不良,及硬膜下出血,偶有患儿可以有视网膜出血,一些迟发患儿可能表现为头疼、呕吐、精细运动下降、脑白质发育不良。极少或例外的情况下GAI可有低血糖或酸中毒的情况。在某些6岁以上患儿和经过适宜治疗后,脑病危险风险较前消退,某些迟发型或隐匿起病患儿可以仅表现肌张力减退和肌张力障碍不伴有脑病危险。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下列情况需要警惕戊二酸血症的诊断,包括头围过大,急性脑病危害,某种神经核损伤,脑白质营养不良,运动异常,硬膜下出血及视网膜出血、尿中GA、3-HGA升高,血中C5DC升高。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鉴别诊断 表1表型与基因型相关信息 染色体位点 临床表现 OMIM 遗传方式 基因 OMIM编码 4q32.1 戊二酸血症ⅡC AR ETFDH 15q24.2-q24.3 戊二酸血症ⅡA AR ETFA 19q13.41 戊二酸血症ⅡB AR ETFB 7p14.1 戊二酸血症Ⅲ型 AR C7ORF10 虽然涉及3种不同的基因突变,但戊二酸血症Ⅱ型中3种亚型临床表现相似,不同于GAⅠ,戊二酸血症Ⅱ型又名多种酰基脱氢酶缺陷(multipleacyl-CoAdehydrogenasedeficiencies,MACDD),它不仅引起戊二酸升高,还引起乳酸,乙基丙二酸、丁酸、异丁酸、2甲基丁酸和异戊酸升高,它还涉及血中不同酰基肉碱升高。它主要涉及下列3种分子电子转移黄素蛋白α亚单位(ETFAalphasubunitsofelectrontransferflavoprotein),和β亚单位(ETFBbetasubunitsifelectrontransferflavoprotein)及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缺陷(ETFDH,electrontransferflavoproteindehydrogenase)。临床中3种亚型表现相似,各种亚型之间均有轻型和重型的不同,主要取决于病变基因部位的不同。 此外,戊二酸血症Ⅰ型还应注意与神经科疾病鉴别。GAⅠ患者婴儿期头围迅速增大的同时脑实质进行性萎缩,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积水鉴别。患者发热及感染诱发的急性脑病危象极易被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等。硬脑膜下腔及视网膜出血的患者应注意与单纯颅脑外伤引起者鉴别。 诊断流程 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