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期】徐海洋★详解Vojta疗法姿 Vojat姿式反射是指婴儿的位置产生变化时,婴儿本身所采取的应对反应及自动动作。协助初期诊断,适用于初期脑性瘫痪的诊断。 中枢调和障碍是vojat用于初期的脑瘫诊断代名词。 检查方法; 1.拉起反射姿式:仰卧位,头正中。引发:检查者拇指伸入小儿掌中,余四指握着手腕,不要碰手面。从床拉起,躯干与床面成45°角。 (1)正常反应①6周~4个月:头缓慢背屈位,呈静止半屈曲位。②7周~3个月:头颈位于上部躯干延长线上,双下肢稍向腹部屈曲。③4~6个月:躯干进一步屈曲,头颈前屈,下颌抵胸。下肢屈曲,大腿抵腹,呈完全性屈曲期。④7~8个月或9个月:躯干屈曲消失。上肢屈曲,头高抬,双下肢移行半舒展位,略抬高,坐骨结节可支持体重。⑤9~12个月:头与躯干呈直线,上肢主动用力拉起,下肢缓慢性舒展、足跟着床、足背屈,足可支持。 (2)异常反应呆板的反应,比正常反应相差3个月以上为延迟。①头过度背屈,角弓反张拉起。②下肢硬直性舒展:呈棒状、伴内收、尖足。③头背屈:四肢硬性屈曲。④双下肢过度抬高。 2.俯卧位悬垂反射小儿俯卧位。引发:两手水平托起小儿胸腹部,头正中,身体水平位。 (1)正常反应①0~6周:头颈、四肢、躯干、缓慢屈曲、依重力自然下垂。②7周~3个月:颈对称舒展至肩的高度,躯干四肢稍屈曲。③4、5、6个月,上、中、下胸颈椎对称性舒展,四肢稍屈曲或舒展。7、8个月下肢屈曲近90°,8个月后舒展。 (2)异常反应①双上肢固定屈曲手握拳,头缓慢下垂。躯干侧屈,头与躯干不对称。②双下肢硬直性舒展,角弓反张。③躯干低紧张状态呈倒“U”字形。④双下肢硬直内收内旋伴尖足,交叉。⑤颈部不舒展,双上肢向前方舒展、握拳。⑥双上肢硬直性舒展,手握拳。 3.立位悬垂反射俯卧或垂直位引发,检查者在小儿背部,双手握着小儿腋下,将小儿垂直提起。 (1)正常反应①0~3个月:双下肢缓慢半屈曲,半舒展。②4~7个月:双下肢主动向腹部屈曲。③8个月开始:双下肢自由舒展。 (2)异常反应①下肢内旋,硬直舒展伴尖足。②双下肢内收,交叉。③不对称,一侧舒展,另外一侧屈曲。 4.侧位悬垂反射 引发:俯卧位,两手支持小儿身体迅速垂直提起,倾斜于水平位,(先将上肢手伸开),左右两侧倾斜,视察小儿四肢。 (1)正常反应①0~2.5个月:双上肢惊吓样,手指张开,上侧上肢明显,上侧下肢屈曲,足背屈内旋,足趾张开,下侧下肢舒展,足背屈外旋,足趾屈曲。②10~20周也称第一移行期,上肢弛缓舒展与多种下肢姿式组合。也成为Ⅰ、Ⅱ相过渡期,拥抱样上肢运动与下肢屈曲组合。③4~7个月:四肢对称屈曲,手指张开,屈曲期发育完成。④7~9个月:上侧上肢外展,下肢弛缓性舒展。⑤8~9个月至行走:上侧上下肢弛缓性舒展,头上举超过水平线,也称“浮上反应”。 (2)异常反应①上肢紧张性屈曲,手握拳,肩回缩。第一相反应中上侧下肢屈曲迟延。②四肢硬直性舒展,一侧手握拳。③下肢硬直性舒展。④双上肢惊吓样反射,两侠孩子硬直性舒展。⑤各相中可见强直性握拳。此项为脑瘫儿运动障碍的Vojta反射典型表现(一手握拳或双手握拳)。⑥混合型四肢瘫:双下肢、内收、内旋、强直性舒展、奇特的手指形态。干低紧张,头的平衡功能差。⑦各项中均见四肢及躯干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低下型)。⑧手足徐动症患儿,持续性惊吓反应,双下肢强直性舒展,躯干低紧张,头平衡缺如。 llis水平反射 引发:仰卧位或侧卧位,握着小儿一侧上、下肢。从床上提起(先使小儿手张开)。 (1)正常反应①0~6周:上肢呈惊吓样,下肢髋、膝、踝关节屈曲。②7周~3个月:上、下肢缓慢样屈曲状态,下肢可有蹬踏动作。③至6个月完成:上肢对床面可支持,下肢由屈曲到渐舒展,踏蹬消失。上肢前臂内旋,手指张开至小指。④8~9个月开始:手足均呈支持反应。足支持开始用外缘,以后全足支持,支持功能发育完全。 (2)异常反应①伴手握拳的上、下肢硬直舒展,不完全惊吓样反应。②伴随尖足的下肢硬性舒展。③伴随肩关节后屈和握拳的肘关节硬直性舒展。④引发手足徐动型:6个月开始双手指、双下肢或足趾不规则运动,下肢交替内旋与外旋及足的回转运动(足趾类似鹰爪样、足趾强度跖屈)。 6.倒立悬垂反射3个月之前婴儿仰卧,3个月胡婴儿俯卧。 引发:两手握着小儿的两大腿,急速倒位提起(先使手指张开)。 (1)正常反应①0~6周:上肢惊吓样反应,头颈无舒展。②7周~3个月:双上肢向侧方舒展,与躯干呈90°角,两手张开,颈椎舒展,头正中位,骨盆轻度屈曲。③4~6个月:双上肢手张开状态下头向上舒展,上孩子与躯干呈°角,躯干舒展至胸、腰椎移行部位。④7~10个月:双手张开,两上肢向头上方上举与躯干呈°角。躯干舒展至腰骶椎移行部位。⑤10~12个月:小儿可抬高自己的身体,手抓检查者,似下蹲状。 (2)异常反应①伴手握拳的上肢向前方或上方舒展。②角弓反张状态。③颈无舒展。④伴握拳的一侧或两侧上肢延续屈曲。⑤头与躯干位置不对称。⑥在各项检查中,均落后于实际年龄。 7.Collis垂直反射仰卧位,头向检查者。 引发:握着小儿一侧大腿,出现肌紧张后,将小儿倒立提起,视察自由侧下肢。 (1)正常反应①0~6个月:自由侧下肢股、膝、止关节90°屈曲。②6~12个月:自由侧下肢股关节弛缓性舒展,膝关节屈曲。 (2)异常反应①自由侧下肢硬直性舒展伴尖足,自由侧下肢固定屈曲。②自由侧下肢舒展偏向先屈曲后舒展,新生儿至2个月儿舒展后立即屈曲为正常。 撰写作者简介; 徐海医院(医院团体;中原儿童医疗团体)康复医治师、河南省早产儿高危儿童的初期干预康复基地主管。全国颈肩腰腿痛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康复医学会康复医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 善于;儿童神经康复医治,运动系统康复医治,脑性瘫痪的康复初期诊断与康复医治,高危儿童的初期干预康复医治、儿童骨关节功能障碍的医治,儿童运动发育障碍的康复、颈肩腰腿痛的保健康复等。 版权声明;支持原创作品,转载请保存版权信息,尊重知识与劳动。本平台发布信息与内容的版权属相关权利人所有,终究解释权归本平台所有,如存在使用不当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