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天空变幻过后,会留下什么

发布时间:2021-6-28

人是非理性的,任何人都无法脱离情绪的影响。情绪易感性,顾名思义,即个体受情绪影响的强弱。它不仅关乎我们的主观体验,也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适应功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情绪的研究多聚焦于对情绪的认知及其神经生理基础,包括对情绪的结构、成分、功能及神经基础的理解等内容,而较少从“情绪与健康”的角度,探讨人们的身心状态受情绪事件影响的强弱,以及这种影响将如何随着个体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情绪事件相比非情绪事件经常会导致个体的主观体验、认知过程、表情与行为等心理状态指标的显著变化;另一方面,我们的神经生理过程,包括心率、皮肤电等外周生理活动与脑神经活动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情绪事件的影响。身心状态长期受情绪影响或影响的增强,也被公认为是临床情绪障碍或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诱因。因此,系统理解情绪易感性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无疑对人们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规律,增强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而有效维护身心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社会系统的层面看,了解情绪易感性的变化规律也有利于识别与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封面图来源:Pixabay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笔者从10余年前便开始聚焦于情绪易感性及其变化规律的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人类情绪易感性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个人潜力的开发。一方面,从个人因素而言,人的情绪易感性随发育?发展阶段、性别、人格以及生理?病理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人类毕生发展中的两个关键时期——青春期与更年期——都伴随着情绪易感性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这两个关键时期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功能。此外,抑郁等情绪障碍显著地改变了个体的情绪易感性,而这种情绪易感性的变化又将进一步影响患者在情感、认知、行为与社会功能层面的症状。另一方面,环境因素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情绪事件的情绪易感性。情绪事件的性质、刺激方式、刺激强弱以及刺激背景等都将显著地改变人们的情绪易感性水平。同一刺激事件以场景呈现还是以文本呈现,以视觉呈现还是以听觉呈现,以及呈现时间的长短,对我们的主观体验、生理唤醒、行为反应等情绪过程的影响程度都可能显著不同。

更重要的是,人类不仅会被动地受到情绪事件的影响,还会主动地应对和调节情绪事件诱发的情绪影响。应对方式或情绪调节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个体对同一事件的情绪易感性水平。考虑到情绪调节/压力应对都需要消耗大量认知资源,资源消耗量的增加常常是情绪调节失败的核心原因,因此,如何提高情绪调节的效率,让情绪调节目标以无需费力或较少费力的方式得以实现,对于增强人们的情绪稳定性、提高压力应对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面对影响情绪易感性的各种纷繁芜杂的因素,《情绪易感性的认知神经科学》试图在阐明情绪易感性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抽取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介绍其研究现状和领域前沿,以期阐明各主要因素影响情绪易感性的基本规律及其神经生理基础,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情绪活动的规律,促进个体对自身情绪变化及其来源的觉知,从而真正做到悦纳自己,提升抗压能力和情绪调节功能。另外,虽然影响情绪易感性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无论涉及何种因素,情绪唤醒都无一例外地来源于有机体与环境刺激的相互作用。碰巧的是,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描述的个体差异不仅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即个体间差异),也指有机体自身随着内部状态的变化或外在刺激的变化而出现的差异(即个体内差异)。所以,为了将影响情绪易感性的多种因素有机统一,以结构良好的方式组织起来,笔者权且“为赋新词强说愁”,以个体差异的脉络组织全书的内容。

具体而言,我们将全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第六章)在介绍情绪易感性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影响情绪易感性的个体内差异的因素,包括个体内部状态的差异与外在环境刺激的差异两方面内容。

第二部分(第七章~第十一章)主要从个体间差异的角度,介绍性别、人格、发展等描述个体间差异的核心变量对情绪易感性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理基础。

希望这样的组织方式能有助于广大的情绪心理学研究者、爱好者以及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理清思路,对他们熟悉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有所裨益,对学生的专业成长有所帮助,对广大读者提升自我情绪的觉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有所促进。

本书是在笔者及所在团队10余年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和学科发展前沿写成的。我们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项目、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团队建设项目和四川师范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项目资助。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尽量兼顾学术著作的严谨性与便于普及的可读性。本书既可供心理学各专业的本科生、情绪心理学或情感神经科学方向的研究生用作专业教材或者情绪研究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精神病学的研究生或研究者了解人类情绪易感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精神疾病的关联的基础读物,还可为广大情绪心理学爱好者初步了解情绪易感性的变化规律提供基础参考。

作者简介

袁加锦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心理学会情绪专委会主任。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第二届瀚翔青年科学家奖()、重庆市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连续三年荣获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考核优秀工作者(—)。

主要采用行为、电生理与脑成像等技术从事情绪调节与行为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euroscienceBiobehavioralReviews、JAMANetworkOpen、HumanBrainMapping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成果被引多次,个人H-index27。先后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成果曾得到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约每日新闻、新华网等国著名媒体的广泛报道。

情绪易感性的认知神经科学

袁加锦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12

(认知神经科学书系/杨玉芳主编)

ISBN-7-03--4

责任编辑:朱丽娜冯雅萌

内容简介

情绪易感性以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描述了情绪活动对人类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了解情绪易感性的变化规律,有助于个体理解自身情绪活动的规律与特征,从而提升个体的情绪调节功能并更好地维护心理健康。本书从情绪易感性的概念分析开始,分别从情绪易感性的个体内差异(如意识、注意与刺激特征的影响)与个体间差异(如性别、年龄与人格的影响)两大方面介绍了情绪易感性研究的前沿动态及现实意义。具体来说,本书第一章至第六章对人类情绪易感性的研究方法及情绪易感性变化的普遍规律进行系统介绍,第七章至第十一章选取影响情绪易感性的主要个体间差异变量,对情绪易感性的个体间差异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本书适合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等参阅,有助于其全面了解情绪心理及其现实意义,从而在既有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展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本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丛书序(杨玉芳吴艳红)前言第一章情绪易感性的定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一节情绪易感性的概念第二节情绪易感性的相关理论第三节情绪易感性的研究方法第四节情绪易感性研究的现实意义第二章意识、注意与情绪易感性第一节意识水平与情绪易感性第二节注意与情绪易感性第三节小结第三章情景状态与情绪易感性第一节刺激背景与情绪易感性第二节心境状态与情绪易感性第四章人类情绪偏向及实验证据第一节情绪偏向的理论基础第二节人类情绪负性偏向及其适应意义第三节人类情绪正性偏向及实验证据第四节人类情绪偏向的个体差异第五节小结第五章情绪调节方式与负性情绪易感性第一节情绪调节的含义和历史沿革第二节情绪的自我调节第三节情绪的社会调节第四节自动化调控第五节应对方式第六章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第一节情绪对注意功能的影响第二节情绪对知觉功能的影响第三节情绪对决策功能的影响第四节情绪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第五节情绪对记忆功能的影响第六节小结第七章情绪易感性的性别差异第一节情绪神经环路:功能与结构的性别差异第二节负性情绪易感性的性别差异:现象与机制第三节性别气质与情绪易感性第四节情绪易感性与情绪障碍易感性第五节小结第八章人格与情绪易感性第一节神经质与情绪易感性第二节外倾性与情绪易感性第三节攻击性与情绪易感性第九章情绪易感性的毕生发展第一节情绪易感性的早期发展第二节青春期发育与情绪易感性第三节老化与情绪易感性第十章文化与情绪易感性第一节自我构建方式与情绪表达第二节面部表情识别的文化差异第三节声音表情识别的文化差异第十一章心身疾病与情绪易感性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第二节情绪易感性在心身疾病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情绪障碍与情绪易感性的关联参考文献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hdw.com/blbl/106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手足徐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