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赵桂英,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教授,重点研究领域:儿童预防保健,早期教育,生长发育等。 小儿脑组织损伤后,出现比同龄儿明显延迟的运动发育以及异常的姿势和运动等症状。并且且随着小儿成长,症状也发生变化,不同时期的小儿脑瘫临床表现也有一定的差别。婴儿时期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有这些: 1岁以内的婴儿时期主要表现为小儿运动功能的未成熟性,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脑瘫患儿与同龄儿相比,运动功能的发育表现出明显的落后与停滞。如3个月的小儿不能抬头,4~5个月的小儿不能主动伸手触物,6~7个月的小儿不会独坐,8~10个月的小儿不会爬,10~12个月的小儿不会站等。但比较严重的脑瘫患儿在婴儿时期也会出现运动和姿势异常。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这些异常。 脑性瘫痪的小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吸吮无力、喂奶困难或拒乳。有的小儿出生后十分安静,不哭或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睡眠困难呈烦躁不安状态。有的小儿出生后少动,全身松软,肌肉松弛无力。而有的小儿则全身发硬,好打挺,经常从襁褓中窜出去。有的小儿在新生儿期即出现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尖叫或有频繁抽搐现象。 此阶段的脑瘫患儿表现为不注视。头不稳定,左右摇动,脖子不能竖直。拇指内收,手紧握拳,不易张开。俯卧位不能抬头。肌张力低下或增强,表现为全身发软,呈非对称性姿势。或全身发硬,躯干硬性伸展。 此阶段的脑瘫患儿表现为不注意看人,不追着眼前的物体看,眼睛不灵活。表情淡漠、呆板,逗时无反应,不会笑。有的患儿动作缓慢,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达不到90°。患儿拇指仍内收、握拳,手不张开,见到物体时手不伸出去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身体逐渐变硬,可出现下肢交叉现象。 此阶段的脑瘫患儿不会伸手抓物,见不到小儿用手抓物后再用两手将抓到手中的物体送入口中的手、口、眼相互协调的姿势。患儿的两侧肢体常呈非对称性姿势,翻身困难。俯卧位抬头时,不能充分伸展躯干和四肢,用肘关节支持前臂外展困难。患儿可出现头背屈,肩后伸,下肢可出现伸展交叉的剪刀状姿势或呈足尖站立姿势。有的患儿上肢肌张力增高,手握拳呈僵硬状态,尤其在穿衣时,上肢难入袖口等。 此阶段的脑瘫患儿不会坐或坐不稳,爬行困难。因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难以独站。当将患儿垂直抱起时,可见其两下肢伸直,两腿交叉呈剪刀样;若将患儿放在地面上,可见足跟悬空,而足尖着地。有的患儿两上肢肘关节屈曲放于胸前,或上肢向内、向后旋转伸展,拇指内收,其余四指紧紧握住拇指,不能做对指运动,很难做精细的手指捏、抓物体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