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Neurosci丨内侧视前区协调

发布时间:2021-10-22

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状态,是对未来事件的担心,并可伴有多种躯体症状。环境或者社会压力能够触发焦虑,这一现象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是一种适应性反应,帮助动物或者人类保持谨慎并更好地应对潜在威胁。然而,在诸如创伤后应激障碍一类的焦虑症中,患者表现出过度或持续的忧虑。这个时候,焦虑便成为了一种病理状态。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节奏和压力的增加,焦虑症变得越来越普遍。同时焦虑也是郁症发病中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提高了自杀风险。为了探索治疗焦虑症的新策略,需要对控制这种情绪状态的神经环路有更透彻的了解。以往的研究认为焦虑症是由广泛分布的神经网络控制,包括前额叶,杏仁核。但介导焦虑状态的关键节点仍未得到很好的理解。年2月1日,南加州大学HuizhongWhitTao和LiI.Zhang团队在Nature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Medialpreopticareaantagonisticallymediatesstress-inducedanxietyandparentalbehavior,揭示了协调焦虑和育儿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在该项研究中,作者观察到内侧视前区(mPOA,medialpreopticarea)的谷氨酸能神经元会对负向的环境刺激产生反应,并介导物理应激与社会应激诱发的焦虑。相反,mPOAGABA能神经元编码正面情绪并抑制焦虑。有趣的是,这两个神经元群体也以相反的方式调节育儿行为:GABA能神经元促进,而谷氨酸能神经元抑制育儿行为。这种竞争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内侧视前区的局部微环路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内侧视前区谷氨酸能和GABA能神经元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投射相互竞争来实现。文章的结果表明,内侧视前区是协调焦虑和育儿行为的关键中心,并可能成为焦虑症的治疗目标。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hdw.com/jbzl/11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手足徐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