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的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障

发布时间:2021-12-9

为保护个案隐私,辨识信息皆隐去。

一来访基本信息

小陈,16岁男孩。目前高一,就读于西安一所普通高中。三个月前由父母强制带来咨询。父母反映孩子没有考上心仪的高中,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帮他择校,所以孩子心生怨恨,诸多怨言。在跟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带有非常强烈的不稳定情绪,甚至与母亲多次发生肢体冲突。学习上也破罐子破摔。故前来咨询。二问题成因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是综合复杂的,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多方面因素。在和小陈前几次的沟通中采集信息分析如下1、生物因素。小陈无重大疾病史,体质较好。目前16岁正处于春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体内激素分泌导致情绪不稳定,大脑的发育和神经修剪影响冲动行为的控制,同时容易被激怒等特点。2、心理因素。小陈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人际中敏感而善于压抑自己。同时看待问题比较偏执,存在非黑即白和过度灾难化的特点。在周围同学通过各种途径上了心仪高中,而自己尝试未果,父母也没能帮忙之后感到无助绝望,从而外归因,把责任全部归结于父母的无能上,丧失自信,郁郁寡欢。3、社会因素。在家庭里父母都不善于表达情感,很少去共感体谅孩子的感受,发现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跟需求。父母本身人际也很简单,没有教给孩子人际交往技巧。同时,在学校里孩子没有亲密朋友与伙伴,内心的苦闷无人可说。最后教育的大环境和升学压力,让他感觉进入普通高中就没有了希望。前途一片昏暗。

三咨询相关设置

1.咨询方向根据孩子的问题和人格特点,选择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2.初步计划12次,一周一次。其中10次与孩子进行咨询,2次与父母进行沟通宣教四咨询过程

前期建立关系收集信息阶段

1.建立关系,消除阻抗因为小陈是由父母强制带来的,最开始坐在咨询室里眼睛低垂,面无表情,无目光交流。整个姿态呈现出一种紧绷和无言的对抗。咨询师问什么都只用一两个词或者“不知道”顶回来,即便是开放性问题也无法让他自愿表达。首次咨询师以更多的共情理解跟陪伴为主。去看到小陈尝试许久之后无果的深深无助以及无力感。同时共情了他对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愤怒。首次咨询尾声,咨询师问他是否愿意下次继续工作,他不说话,点了点头。2.获取信任,设立目标第二次跟第三次的咨询依然能够感觉到小陈极大的阻抗。咨询艰难进行。第二次因为咨询时间无法跟咨询师取得协调,小陈提出不愿意来了。第三次因为咨询前与父亲发生口角非常生气,已经到了咨询室楼下却想要打道回府。所幸的是这两次他都坚持走进咨询室,咨询师就他的这种坚持和到来给出肯定。在这两次咨询里依然以获取信任为主。并且和小陈一同商定咨询目标。更多引发小陈自己的决定,咨询师辅助给出目标选择。并且澄清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到第四次咨询的时候,能够明显感觉到小陈自己愿意前来。① 对易怒情绪的调整,与父母冲突次数减少② 放下心中对于目标高中的执念,适应当下的学习生活③ 找到高中学习目标和方向④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家长的目标:大体上和孩子一致

中期改变和干预阶段

3.找到优势,积极赋能

第四到五次咨询工作渐入佳境。随着小陈主动性的提高,咨询师积极赋义告诉小陈,他想要上一个心仪高中的这种执念,以及对于上不了后面的这种愤怒,还有觉得上目前的高中无望从而导致的负面情绪跟行为,其实都是因为他想要变得更好。假如他对自己的前途无所谓,那他也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有这么多的负面情绪。

这样一种解读思维把来访者从一个有问题的角色里解脱出来,变成了一个积极想要寻求更好的状态,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个体。只不过是他现在卡在一个挫折里出不来,咨询师愿意陪着他慢慢走出来。

4.澄清不合理信念,找到替代认知

在六到七次的咨询工作里,我们开始去检视小陈的不合理信念。

① 以偏概全。比如觉得“父母没有办法帮他,父母就是不爱他”

② 糟糕至极。觉得自己上了一个普通高中,就完全没有上大学的希望,未来因此毁于一旦等等。同时也找到他在人际关系中觉得人际关系不重要,纯属浪费时间的信念。用认知调节表去帮他找到一些替代性的认知。

咨询师也做了一些自我开放,通过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以及调整情绪的实用方法去影响小陈。能够明显感觉到咨访关系变得更加的牢靠。

同时,在转换认知的过程中,小陈几度沉默思考,似乎有所感悟。

第八次咨询结束后,在第九次与家长的工作中,家长反映小陈的情绪稳定许多,也开始用功学习了

5.布置家庭作业,实行行为实验

在认知行为干预里,认知的调整需要伴随行为的改变才能够巩固。

在行为实验里,让小陈自己去找到未来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并且看手机打游戏的时间分出一半去做一些收集工作,了解各个职业的酸甜苦辣和成长路径。这个行为没有直接干预其玩手机的行为,而是替代性让他找到自己发展的兴趣点和方向。

同时为了解决每晚强迫性熬夜的习惯,让他每周给自己设定一个晚上早睡。他反馈“早睡之后第二天神清气爽”。通过行为实验让他感受到积极体验,从而引发自发性改变。

后期回顾改变,结束咨询阶段

6.短期目标达成,回归正常生活

到后面第十次咨询我们回顾了咨询目标。小陈表示自己的情绪已经变得平稳多了,近两个月都没有再爆发和父母的冲突。同时开始适应现在的学校生活,也结交了几个好朋友,从以前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他表示“和别人聊天开玩笑还挺放松的”。

同时我们完成了对高三三年的一个简略的学习规划以及目标规划。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促进小陈学习状态的改善。

小陈表示他觉得可以回归正常生活了。

在咨询结束之际,我问他“你还有没有什么话要跟我说吗?”他突然间眼眶有点红说:“最开始我是被我爸妈强迫过来的,但是到后面我发现确实改变很大。”他动了动嘴皮子,嘴型应该是想说“谢谢”,但是生性内敛的他没说出口。

父母致电反馈孩子改变很大,并且希望再续疗程继续帮助孩子成长。但咨询师和孩子都觉得可以先自己试一试。改变的发生需要时间的沉淀,后面有需要再回到咨询。

咨询结束之际,咨询师告诉小陈:我们的生活依旧会有很多不完美和遗憾,会有很多求而不得。你想起来依旧会难过不甘,会红了眼眶。但是记住未来依旧有无限可能性。现在的你和三个月前的你不一样了。带着这些改变和力量自己去生活吧。

五与父母的工作

在12次的咨询里,分别在第四次以及第九次的时候与父母进行了两次工作。在和父母首次工作里简单搜集了孩子的一些情况。从父母的角度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和性格特点,去倾听父母对于工作的目标跟期待,给父母做了一些宣教——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绪跟行为障碍在第二次的时候父母给出积极正向反馈,觉得孩子情绪有所改善,但是学习上依旧不够自律,目标不明确。因而在后续工作中,也与孩子商议调整咨询方向。总体来说,父母很信任咨询师,也积极的配合。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更多地关心孩子,尊重孩子,为改变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六后续与咨询小结小陈的咨询工作属于短程咨询。在十次之内达成短期目标,反馈良好。分析其保护与支持因素如下:

早期的养育未见太大缺失,问题的发生有其特定诱发因素

小陈的早期成长过程还算是比较顺利,父母都在位在场,并且母亲的情绪也是偏向积极乐观。

咨访关系牢固,阻抗减少

虽然最开始来访有所阻抗,但是在咨询师的保持共情下,慢慢地转而信任咨询师。与青少年的咨询工作,关系比技术更重要。先走心紧紧贴近他们。

自身有改变的意愿,想要变好

来访者对自己是有期待的。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好苗子,所以这些都让他愿意在我们的咨询帮助下朝着更好的方向走去

领悟能力强,行动力足够

能够把在咨询室里学到的新的观念,新的行为真正运用到生活里,以促进正向的改变。

个体心理咨询预约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hdw.com/jbzl/11404.html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手足徐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