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运动障碍评定与康复

发布时间:2021-2-24

治疗白癜风的药方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运动障碍主要是指自主运动的能力发生障碍,动作不连贯、不能完成,或完全不能随意运动。运动功能有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两类。随意运动是有意识的,能随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运动,又称自主运动。一般所说运动指随意运动而言。

婴幼儿运动障碍主要是指婴幼儿运动功能水平与其相应年龄阶段不符,存在运动功能落后,多由于中枢神经损伤引起,如脑瘫等。

康复评定的意义

1、没有评定,就没有康复。

2、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康复评定能帮助康复医生和治疗师找到障碍的原因,进而制定并实施相应康复治疗计划。

4、康复治疗往往以康复评定开始,又以康复评定结束。

5、在康复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评估,不断的了解治疗效果,修改治疗计划,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6、康复评定可以提供量化的指标,进而评判治疗效果。

康复评定的内容

脑发育异常和发育中的脑损伤影响到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发育,影响小儿整体生长发育系统。

常伴有智力、语言、感知、心理、癫痫、睡眠障碍、情绪行为等并发症。运动障碍是人体复杂系统的表现,所以康复评定是综合性的评定。

康复评定的内容很广,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1、单项评定如运动功能或感觉功能评定,手或步行,心理或语言等功能评定。

2、个体评定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3、全面评定包括个体和社会功能状态评定。

康复评定—表面肌电仪评估肌张力、间接评估肌力

表面肌电图是通过专业设备从肌肉表面引导和记录到在肌肉活动时神经肌肉系统生物电变化的一维时间序列的电信号,并经计算机处理为具有对肌肉功能状态特异和敏感的依赖性的时、频变化值。

该信号源于大脑皮层运动区。信号的振幅和频率等特征取决于关节肌肉活动水平,肌肉功能状态等生理性因素以及探测电极的位置,大小和方向等测量性因素的共同作用。

康复评定—肌力评估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产生的最大力量。

0级肌肉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1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

2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3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引力,能抬离床面;

4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

5级正常肌力,抵抗最大阻力。

康复评定-ICB:NAS测量评估

婴幼儿运动障碍早期识别

1.运动发育落后或异常

运动发育规律,头尾规律、由近及远、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由反射向随意运动发育、由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关键运动:抬头、翻身、抓物、坐、爬、跪、立、走、跑。运动落后,较正常同龄儿运动落后3个月以上。

2、姿势异常

上肢内旋后背;头后背、打挺;手握拳、拇指内收;尖足;剪刀步;足内翻、外翻;膝、髋关节屈曲;骨盆后倾、躯干前驱等。

3、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消退延迟

正常反射出现延迟

Vojta姿势发射异常

病理反射

4、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低下:蛙状姿势、W状姿势、折刀姿势、倒U姿势、翼状肩、头后垂等。

肌张力亢进:头背屈、下肢硬性伸展、上肢内收内旋、尖足、坐位后倾、茶壶状姿势等。

众所周知康复训练的第一步是康复评定,而探索所需运动元素的过程其实就是抽丝剥茧进行康复评定的过程。

1、运动元素:它是完成一种功能活动的所需要的运动单位,包括运动认知、骨骼关节、韧带、肌肉、筋膜,运动顺序等。任何功能活动是由若干个运动元素组成的。

2、运动学分析的方法:了解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逻辑顺序,从运动元素下手,找准异常和障碍的问题是由哪个运动元素引起,具体说就是哪个身体节段或关节、韧带、肌肉、膜筋,找准问题点后再结合运动链系统针对的训练。

1仰卧抬头

运动元素为腹部和胸前部肌肉紧张,启动准备及头颈部屈曲。典型姿势无力抬头。

训练方法:

1、手握足拉起训练:双下肢屈曲于腹部,调动腹部肌群,辅助手握足进行拉起抬头,对于头部完全没有控制能力的患儿可采用此法。

2、仰卧位拉起训练:治疗师应充分利用协同肌胸大肌的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内旋,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胸锁乳突肌及颈长肌收缩,使头部前屈。

3、被动牵拉训练:被动牵拉枕骨下肌及头、颈夹肌。

4、主动放松训练:玩具诱导向脚的方向进行追视,做出“点头”动作,利用自身力量牵拉枕骨下肌。

2仰卧至俯卧位翻身

运动元素为头颈前屈转向翻身侧;躯干向同侧侧转起动;肩带前屈;肩关节屈曲内收;同侧髋关节屈曲内旋。

训练方法:

1、头颈前屈诱导翻身:纠正翻身时头颈错误应答,出现过度后伸动作,治疗师帮助患儿放松后头部肌群,并诱导其前屈旋转,带动上肢和躯干的旋转,进而完成翻身动作。

2、下肢辅助翻身:治疗师扶助患儿双下肢,使其双腿交叉,翻身侧下肢屈曲内收内旋,帮助其完成翻身动作,主要用于下肢肌张力异常,分离动作欠佳而无法完成翻身动作。

3、利用楔形垫或巴氏球诱导翻身:患儿置于楔形垫上,使身体倾斜,帮助肩带前伸、下肢前屈内收、躯干骨盆旋转。

本期编辑:Alice

本文来源:根据河南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年医院尚清演讲稿整理

投稿请发送到邮箱:tougao

kangfuhui.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hdw.com/yfcs/100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手足徐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