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患儿,出生后由于神经功能受损,在许多方面都可表现出异常,如易惊,易哭闹不安,睡眠差,哺乳困难等,有时难与正常儿相区别,但如果患儿存在围产期的一些异常应高度警惕。 由于小儿脑组织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当损伤后,根据发育神经学的观点,小儿必然在姿势、运动、反射、肌张力等方面的发育受到影响,表现出中枢神经运动功能发育的未成熟性,出现比同龄儿明显延迟的运动发育,或因中枢神经抑制功能减弱,引起下级中枢的释放症状,出现异常姿势、异常姿势反射等症状,所以脑损伤后不可能与正常儿一样,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异常,首先是脑性瘫痪的早期症状。根据临床特点,按小儿不同时脑性瘫痪婴儿在各方面的发育都比同龄正常儿童差。如: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易惊、角弓反张,少动或过多地乱动;喂奶时出现吸吮无力、吞咽困难或经常呛、噎、吐奶;婴儿的嘴不能很好地闭合,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2-3个月时,还不会笑、抬头;持续哭闹,手指紧握,不会张开;4-5个月还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9个月不会抓、握,也不会把手放到嘴边;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一个标准差。此外婴幼儿时期原始反射残存,应该消失的原始反射不消失,应该相继出现中脑水平的立直反射与皮层水平的平衡反射不出现,说明脑组织损伤后,出现反射发育障碍,也是婴儿时期脑性瘫痪的又一特征。 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康复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脑瘫儿童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