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共济失调症状表现的治疗分析

发布时间:2021-7-30

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相关疾病信息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随意运动。小脑受损后主要出现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及构音障碍。如小脑蚓部损害,出现躯干共济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步幅加宽,左右摇摆,步态蹒跚,故称醉汉样步态;如小脑半球损害,则表现为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即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不稳准,辨距不良,轮替动作差等,同时伴有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此外,小脑半球病变常出现水平性眼震及小脑性语言(构音不清或爆发性语言等)。

  小脑萎缩的首要症状表现就是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涉及很多遗传性疾病,非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获得性疾病。遗传性共济失调最常见的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常显-SCA);获得性原因很多,涉及中毒、感染、免疫、维生素缺乏等;退变性共济失调主要是多系统萎缩-小脑性。对于共济失调,也有其它的分类方法,如根据病程,根据部位等。除了要积极配合治疗外,配合相应的康复训练也是必须要的。

  1.症状

  步态和姿势异常:行走不稳,步态蹒跚,步基增宽,易跌倒,头晕,醉酒感,尤其在黑暗中

  双上肢持物不稳,写字、系扣、用筷子等精细运动障碍

  言语含糊不清,语速减慢

  视物成双

  饮水呛咳,吞咽障碍

  肢体无力,下肢尤著

  2.体征

  构音障碍

  眼球运动障碍:眼震,复视

  肌张力减低

  反击征

  画线试验

  姿势平衡障碍:并足站立困难,Romberg征

  步态异常:步基宽,步距小,串联步态不能

  对于获得性共济失调需针对相应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对于大多数遗传性和非遗传性神经退行性共济失调西医方面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营养神经保护治疗,也有很多患者辗转各大西医无果后选择有经验的中医方剂治疗,有些确实见到了不错的控制改善恢复效果

  中医学对此病辨证论治、整体的理念贯穿于中医治疗的全过程。因此,在诊治的过程上,虽然是同样的病情情况,但是,每个患者患病的时间长短不同,身体素质又千差万别,同时,又需要根据患者年龄、病因、病症不同采取诊治药物进行调整。中医认为的人体脏腑相生相克,相互影响,因此,需要综合研究、整体调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方剂的独特诊治优势。

  温补祛萎汤以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标本兼治,拟定了补肾生髓为主线,舒筋活血通络为基础,治疗原则是补养心脉,益气养血,补肾健脾,疏肝熄风,开窍增智,调节五脏六腑、营养神经细胞、促进脑组织功能正常运转。是根据多年治疗此类疾病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采用纯中医组方,辨证施治,对症一人一方,配伍经大量临床经验对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帕金森、肌张力障碍及萎症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有着良好作用,并通过实际应用收有效反馈,给患者带来帮助;主要是通过中草药的阴阳属性弥补自身阴阳的不足,让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此时身体的元气会得到中草药的帮助达到两方面作用,一是可以与药物一起排病,二是在中草药的帮助下自己逐步改善恢复,以其成分的天然性配方的独特性、效果的可靠性、从患者整体上出发,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第一阶段,补养心脉,益气养血。心之经脉与舌根相连,心开窍于舌、人体血脉系统的功能活动是由心主持的,血脉周流是否通畅,言语是否缓慢不清与心气的强弱相关,逐步增强吞咽肌、咀嚼肌功能,活血益气生肌,增加脑部供血供氧

  第二阶段,主健脾胃;阳明即足阳明胃经,“治痿独取阳明”是强调脾胃在治疗痿证中的作用。调理脾胃使其逐步正常运转,脾主运化,其荣在唇、胃主受纳,脾胃将饮食水谷化生为水谷精微,并藉心肺之气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润泽肌肤、滑利关节、充养筋脉,濡养脏腑组织、通过经络输送周身

  第三阶段,补益肝肾;肾藏精主骨生髓,通入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給脑以养。”又“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肝肾同源”,期间促使精血相互滋生,营养筋骨肌肉及脏腑,血行畅通,关节疏利,筋骨强健,肌肉发达,肢体活动有力,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第四阶段,扶正祛邪,固本培元,在身体机能慢慢恢复好转的基础上,增强机体免疫力,进一步巩固,促使机体各组织器官各司其职,使脏腑能够摄血,引血归心肝脾肾、气血恢复和提高各个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为身体逐步恢复打下更加稳定的基础

给您的治疗带来希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hdw.com/ysbj/108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手足徐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