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ath疗法是由英国学者KareiBobath和BertaBobath 夫妇共同创造的一种治疗脑瘫及一切肢体不自由者的方法,为当前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主要治疗脑瘫行之有效的疗法。 在治疗小儿脑瘫时,Bobath评价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患儿的病史,掌握患儿症状体征,分析患儿产生运动障碍的原因、疾病的严重程度、肌紧张的分布情况,并做出正确的诊断分型,制定今后治疗目标,并设计出治疗的具体方法。Bobath在评价时非常重视小儿各种正常发育指标,主要以以下几方进行评价:(1)评价运动功能是否延迟(2)评价异常姿势与运动(3)评价肌张力(4)评价其他方面对脑瘫患儿还要对其语言、智力、日常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地评价。 Bobath基本治疗技术 (1)反射性抑制伸展姿势技术 适应证:适用于头背屈,全身呈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以伸展明显,甚至角弓反张的痉挛型脑瘫患儿。 操作: 患儿仰卧位,治疗师面对患儿跪坐在患儿足下方,首先屈曲呈紧张性颈反射姿势患儿后头侧下肩,然后再屈曲前头侧的下肌,使两下肌均呈屈曲姿势并固定于治疗师胸前;然后治疗师再双手握住患儿双手,使上肢内收、内施固定于患儿胸前方;治疗师一手固定患儿上肢,一手托起患儿后头部,使患者呈坐位坐在治疗师大腿上;然后治疗师将患儿双下肢伸直,并遂渐增大股角,同时治疗师的双腿压在患儿伸展外展的双腿上,用双手握位患儿姆指,使患儿上肢屈曲、伸展,向上、向下调节头部位置,使头部保持正中位置。如患儿头背屈时,可使患儿仰卧位,治疗师屈曲患儿下肢于腹部,双手固定患儿两侧臀部并轻轻上提,使患儿头颈部接触床面,治疗师轻轻地左、右、上、下做移动动作,调节头部成正中位。 患儿俯卧位,治疗师位于患儿头上方,双手固定患儿两侧上臂向前方内收做肘支撑,使头部上抬,并诱导患儿自动调节头部。 患儿侧卧位,使患儿下肢屈曲于腹部、治疗位于患儿背侧,一手按压在腹部向后用力,一手位于背部(上胸部),向前方用力,注意力量要均匀,反复进行,调节头背屈,增加躯干回旋能力;若患儿有脊柱侧弯或短缩时,使患儿侧卧位,短缩侧在上,治疗师位于患儿背部,用左手拇、食指固定骨盆并向躯干下方用力推动,反复进行以促进脊柱伸展。 (2)反射性抑制屈曲姿势技术 适应证:适用于吴异常屈曲姿势的一切脑瘫患儿,患儿头前屈,脊柱弯曲成拱背状,屈髋、屈膝的屈曲姿势。 操作: 患儿呈俯卧位,双上肢向前方伸展,治疗师双手按在患儿背部,一手向头部一手向骶尾部呈相反方向用力,促进脊柱伸展;然后治疗师使患儿双臂肘部呈(90)度屈曲,诱导抬头,使脊柱伸展。 患儿呈坐位,治疗师可用双手固定患儿头部两侧,做上提头部的动作,或治疗师在患儿后方,握住患儿的双臂外展,外施上肢,使肩关节后伸,使患儿出现挺胸、脊柱伸展的动作。 患儿呈仰卧位,在腰部处放上高垫,可使躯干或骨盆带得到充分地伸展,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异常的屈曲姿势。 (3)关键点调节技术 是指治疗师在患者身上的特定部位施以一定的手法以减轻痉挛,并促通正常威势和运动的一种操作性技术。Bobath把这特定部位称为关键点。以下为常用的关键点调节操作: 头部关键点调节操作: 头部前屈,抑制全身伸展状态促进屈曲运动;头部背屈,抑制全身屈状态,促进伸展运动;头部回旋,抑制和破坏全身屈曲和伸展姿势,促进躯干回旋,四肌外展、外旋及内收、内旋姿势。如果痉挛明显,要避免直接在头部操作,改为在其它如肩、躯干等部位的关键点上操作。 上肌与肩部的关键点调节操作: 肩关节前屈,抑制头背屈及全身伸展姿势促进全身屈曲姿势;肩关节后伸,抑制头前屈及全身屈曲姿势促进全身伸展姿势。 躯干部的关键点调节操作:躯干前屈,对全身性伸展姿势起到抑制作用,对屈曲姿势及屈曲运动起促进的作用;躯干背伸,对全身性屈曲姿势起到抑制作用,对伸展姿势及伸展运动起促进作用。 下肢关键点调节操作: 屈曲下肢,促进髋关节外展、外旋,促进踝关节背屈;下肢伸展并外旋,可促进下肢外展与踝关节背屈;足趾背屈,可抑制下肢伸肩痉挛,促进踝关节背屈与下肢外展、外旋,抑制髋关节与膝关节的伸展。 骨盆的关键点调节操作:主要用于坐位与立位训练。骨盆后倾,坐位时使骨盆后倾,可引起上部躯干屈曲优势姿势及下肢伸展优势姿势,立位时可促进全身伸展姿势;骨盆前倾,坐位时可引起上部躯干伸展优势姿势及下肢屈曲姿势,立位时可使全身向前倾斜,促进全身屈曲姿势。 对各关键点调关技术的使用应根据患儿的肌紧张情况,采用一或多种手法。对重度脑瘫,多以抑制的目的采用关键点调节;对中度脑瘫,多采用抑制与促通同时作用的方法;对轻度脑瘫,多用促进的方法。随着治疗的深入,应根据患儿情况,遂渐减少治疗师的被动操作,并遂渐发挥诱导出患儿主动调节的能力,使其在训练中更多地体会正常运动的感觉。 (4)叩击法 是Bobath为提高脑瘫患儿一定部位肌肉的肌紧张,在四肢躯干上有规律地或任意地叩击后出现肌紧张,自动保持患儿正常姿势的仿进手法。在治疗中若出现肌张力异常增高,要立刻终止叩击。此法多用于手足徐动型、弛缓型和失调型脑瘫,以保持一定姿势。叩击法常分以下4种:a 抑制性叩击法:局部肌紧张时,不是直接触及这个部位的肌肉,而是在小范围内激活据抗肌的功能,称为抑制性叩击法,多用于刺激固有感受器与浅表感受器。如肱二头肌痉挛致上肢屈曲,可叩击拮抗肌使肱三头肌收缩,出现肘关节伸展的效果。下肢伸肌痉挛时,可在下肢小腿处给予叩击,使膝关节遂渐屈曲。b 压迫性叩击:是指刺激关节感受器和,激活主动肌、拮抗肌、共同肌同时作用,维持中间位的方法。如为使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两手在前方支撑,治疗师可用双手向下压迫患儿肩部,然后再松开,一压一松,反复进行,可使肩关节肌肉同时收缩,维持对称的中间姿势。c 交替性叩击:交替地叩击脑瘫患儿身体诱发立直反射、平衡反射出现的一种手法。操作时治疗师用手叩击患儿身体使其失去平衡,然后再用另一手叩击使之恢复平衡的状态。d 轻抹(扫)叩击:是在一定肌肉及对应皮肤上给予强烈刺激,使主动肌与共同肌被激活,增强肌紧张的手法。操作时治疗师伸开手指,沿着引出运动的方向,在局部肌肉对应的皮肤上,做快速的轻抹叩击,以刺激特定的肌群收缩,激活肌肉的协同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