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多种能力,如运动能力、智力能力等,但人还有一种高超的能力叫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具体地说,是指一个人了解与认识世界的一整套心理能力,包括动作、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和社会学习能力等各方面。任何一种能力的失调都可以引起学习障碍。学习能力是在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差异,即有的能力发展的好、发展的快,而另一些能力发展缓慢,甚至出现缺陷。例如,九中学校一个初一年级的13岁学生,通过学能测验,他的视觉动作统合能力只达到9岁水平,造成他无法正常学习。所以有的十分聪明的学生,家庭、情绪、学习动机等方面均无问题,但语文考试成绩却不及格,他很可能在需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心理过程方面具有某种缺陷,如对文字的知觉存在失调。而有些智商相对偏低的学生,学习能力却很强,学习成绩总能保持在中上等水平。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儿童学习能力的形成,大体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1.0-1岁大肌肉活动能力阶段。
婴儿通过爬、翻、滚、抓、旋转、坐等大肌肉的活动,来接触世界、了解世界,开始对外部世界形成稳固的表象。婴儿的心理开始从混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过度。婴儿的这种爬、翻、滚的活动能力就是他们基本的学习能力,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这个“学习能力”培养的机会和条件。有的家长深知这一“运动”的重要性,他们在家里的地面上铺上地毯,再把桌子腿、椅子腿用布包好,以免磕伤孩子,然后让孩子尽情爬、玩。而有的家长生怕孩子摔着、碰着,总是把孩子抱在身上,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不能正确掌握握笔姿势,书写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马马虎虎的现象。还会在运动方面表现出技巧很差,经常碰伤自己或摔倒在地;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落后,在跳绳、打球方面显得很笨拙;在运动时经常有多余的动作,在精细动作方面落后,不能根据对象物的性质掌握用力的轻重,常将东西弄碎、弄坏,不会系鞋带、解钮扣,用不好筷子等。 2.2-4岁感觉动作学习阶段。(幼儿园)
儿童的感觉动作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基础。
当幼儿会坐、会走后,他们开始在动作的基础上形成感觉,并通过动作与感觉的配合形成较为复杂的身体运动。幼儿开始能够接丢物体、拍球、抛接球、坐滑梯、骑小三轮车、跳绳、跳远、跑步、玩积木、折纸、剪贴画、照图形绘画等,这时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小肌肉精细动作的训练。通过这些活动身体协调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凭借触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等来认识事物,同时在感受事物时形成较为简单的判断。这就是感觉动作学习过程。
这时家长应带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提高他们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引导孩子观察时要注意,使他们通过语言,理解所观察事物的意义,掌握事物的名称,自己说出观察的内容,进行语言系统的训练。好的教育是向儿童提供一个环境,让儿童在其中能够自己试验某些事情,并找到自己的答案。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多接触自然、社会,多接触生活,使他们通过对事物的积极活动来获得自己的知识。
感觉动作能力落后的儿童,则表现为难以对外界事物集中注意力,好像任何事物都引不起他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某些事情过于敏感。他们不爱参加户外活动,动作笨拙,经常把头撞在门框上,跑步跌跟头,列队行走时有的是顺拐子,手-眼协调能力差。 3.5-6岁知觉动作统合阶段。(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
儿童在大肌肉动作和感觉动作两个阶段的发展基础上,开始形成丰富的知觉表象世界。当大人要求孩子做某种事情时,孩子不用先模仿大人的动作,而是通过手势、表情、语言,并根据对这些信息的记忆就可以完成这项活动。于是儿童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到了知觉动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视觉与听觉是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视觉方面:开始辨认有意义的事物,学会区分经验中的对象与背景,辨认相似图形中的不同部分,辨认点、线、面,并能记忆呈现的图形与文字。这时家长应给孩子多看儿童画报、画书,玩拼图游戏和迷宫游戏,到公园看各种动物,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等。
听觉方面:开始用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事物联系,辨别不同的发音并从中提取意义。儿童能够将听到的语言记在大脑中,按照这一指令去行动。这时家长应给孩子多讲故事。如“夜”、“故事大王”、“格林童话”等,讲各种有趣的事,听各种优美的音乐,如果孩子喜欢可以学一种乐器。这也是培养孩子审美观、是非观、同情心等美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段。听知觉能力差的孩子,无法过滤环境中不重要的听觉刺激,所以常被不重要的或不相干的听觉刺激所干扰,导致注意力分散。 .7-9岁符号认知与阅读能力阶段(小学二三四年级)
阅读是对文字符号的视觉辨认与领会过程,文字与图形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由点线组成,但又有区别,文字代表一定意义。阅读与图形辨认涉及到更高级的大脑过程,即领会、理解、提取语义的过程。阅读能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眼球运动、视觉速度、视觉辨别能力;二是符号转变成语义,即理解字词意义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养成孩子爱看书的好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孩子字词意义的训练,如字词联想训练,阅读策略的训练。这是孩子学习数学问题,理解抽象数学概念,领会应用题的基础。例如:年赵彤言成为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年龄最小的博士研究生。父母为了提高她的阅读能力,开启知识的大门,一有空就带她去书店,买回一大堆书。她从两岁至七岁,五年先后看过一千五百多种书。一个对字词不善领会,阅读能力差的孩子,不能真正领会数量概念,不能有效地抽象思维。如果发现孩子视觉动作统合能力低下而导致阅读困难,则要进行前一阶段的补救,即训练儿童知觉动作统合能力。 5.10-12岁数学推理逻辑思维阶段。(小学五六年级)
这一阶段将培养发展孩子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学习数学不扎实,请家教补习数学,辅导时会做了,过后又不会了,个别家长甚至将这一现象归结为记性不好,说自己的孩子忘性大。其实,这是由于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解题的方法,没有真正掌握解题的条件。有时孩子仅凭机械记忆,记住了解题步骤,但稍一变化便束手无策。
孩子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这种能力是动作、感觉、知觉、阅读等诸项基本能力发展的积累,体现的是多种基本学习能力的积累效应。这正如我国古人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只有前几个阶段顺利发展后,这一阶段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具备。数学计算能力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它还取决于智商的高低。
这一阶段重点是发展儿童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训练数形关系、数量关系来进行。而数学的运算则可以通过将运算与动作相联系而传授给儿童。我们看到儿童在这一阶段所玩的一些游戏,如跳皮筋、踢毽子、跳方块及各种棋类活动等,均对提高大脑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从心理因素看,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因某些智力落后而引起的成绩差,这些儿童一般要去特殊学校接受专门教育;二是因不良家庭环境和情绪障碍及人格障碍所引起的成绩差,这些儿童要解决的问题是心理健康和家庭环境的改变;三是学习成绩差是因为学习障碍造成的,这些学生智力正常家庭也没有大的危机,主要是因为听、说、读、写、算的能力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导致学习成绩差。
如今,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学习识字、绘画、钢琴等,可更为基础的是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孩子基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孩子上学后觉得学习不难。 训练原则:
(1)训练当中要让儿童感到快乐而不是压力;
(2)训练中儿童是主角,要尊重儿童对感觉刺激的需要和选择;
(3)通过控制环境给儿童以适当的感觉刺激,从而改善其感觉统合能力,使儿童能作出适应性反应,不要教孩子如何做;
(4)训练过程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并与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 训练内容:
(1)情感沟通训练:
医学人员发现,智商的高低其实取决于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所建立的衔接桥梁的多寡。当一个人的脑细胞出现高量交流活动时,其智商就会比一个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缺乏沟通的人来的高。拉加扁医生说:“婴儿最关键性的时刻就是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很多家长在这两年内总是让孩子尽量睡觉,甚至每天让他睡上17-19个小时,而且还自豪地到处夸奖自己的孩子很听话、不会吵闹。“这根本就是错误的认知。一味让孩子睡觉简直就是把孩子当一盆花草来养育,对孩子脑细胞的发育没有多大好处,作父母的应好好利用时间陪婴儿玩耍、对他们说话,让他们学习辨认各种声音。”
研究显示,要是父母经常和孩子沟通,孩子长大后将会比较懂得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当然也比较聪明。
(2)触觉刺激训练:
触觉在人类感觉系统机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胎儿在胎内的感觉体验,出生时通过产道的感觉体验,出生后与外界的温度、事物、以及和他人皮肤接触时的感觉体验等,对提高新生儿神经系统的机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触觉刺激对于提高儿童神经系统整体感觉统合以及感觉认知、感觉运动起作用。要经常抚摸孩子,和孩子有身体的接触,让孩子感受到与人接近的安全感。 训练方法: 用软毛刷、干毛巾或丝绸等柔软的布类,轻擦孩子的背部、腹部、腕部、颜面部、手、脚等部位的皮肤。手背及前腕部是触觉防卫最小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是和正常的环境相互作用接触最多的部位,而身体的腹侧部、颜、足部位对刺激敏感,触觉防卫大,往往是难以接受的部位。对这些部位是否要摩擦,使用何种工具,不要强制进行。对于敏感部位可根据Rood发明的方法,使用绕上骆驼毛的电动旋转轴辅助进行摩擦,使产生的刺激轻快而舒适。根据临床观察,摩擦口腔周围皮肤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起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让孩子进行皮肤刺激的游戏,如水中游戏、粘土游戏、砂土或草坪裸足游戏等。
一般来说,触觉刺激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的时间约在30分钟以后,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但要根据孩子的耐受程度加以确定。
(3)大肌肉动作训练
大肌肉动作是各类感觉动作的基础。大肌肉动作的训练,可以锻炼大脑对四肢的指挥能力,促进神经生理的发展与控制,特别增强其对不同力量的控制能力。只有轻重自如的动作才能灵活使用各类型的笔时不会有折断、笔心缩向笔内、戳破纸张、下笔太轻或太重等现象。 训练方法:
第一翻滚能力。这种活动可以通过躯干的刺激来促进儿童的神经发育与控制。许多孩子从小从未滚过,所以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躯干。家长可以让孩子仰卧地板,双手紧贴腰部,做全身左右滚动。或让儿童做翻跟头运动。
第二坐的能力。儿童学习离不开正确的坐姿,如果儿童不能长时间地坐着,学习的集中程度必受影响。家长可以让儿童端坐在靠背椅上,为使儿童产生兴趣,可让其头顶数本书,并计算其顶书的时间长短。如果儿童不能长时间的坐稳,家长不必着急,因为坐姿是与身体的其他部位肌肉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如背部的肌肉和腰部的力量等,这时应当先训练其他部位的肌肉力量。
第三爬的能力。由蠕动而爬行,进而爬向一定的目标是促进孩子神经发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爬行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与控制能力。家长可让孩子爬过一个橡皮圈或从地板的一端爬向另一端。也可让孩子进行转弯的爬行训练,充分控制身体运动。
第四走的能力。走路涉及众多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可根据左右方位让儿童按照口令走路,也可设计障碍物让儿童通过。还可以让儿童走平衡木,或者沿着一条固定的直线或曲线行走。
第五跑的能力。跑步要求更多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可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儿童跑步,如让儿童手持一球,进行跑步;或者在一个松软的沙土地上蒙上双眼跑步。
第六投掷能力。投掷气球或大皮球及小皮球,并要求准确性,可以练习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
第七单脚跳或双脚跳。这种练习可以增加儿童的节奏感和腿部的肌肉力量,训练中尤其要强调左右腿的交替作用。
第八韵律操或舞蹈。让儿童在音乐韵律中纵情跳舞。这是训练节奏感与大肌肉动作的好机会。
第一听的训练。有的儿童听觉器官没有损伤,但他们往往不愿主动听,对成年人用正常速度说的话,有时也听不明白。家长首先应通过生动简单、语句又不长的故事或有趣的玩具等吸引孩子想听你说,爱听你说,当然讲故事的速度要比一般谈话慢的多,并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听清你的话。家长也可以利用表情、手势、姿态配合说话,使孩子觉得很有意思,从而认真听。家长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说他们熟悉的事物,眼睛不乱看,要用心记等。家长讲话的高低、速度、形式要有变化,这样既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也训练了他们的听力。逐步过渡到让他们听较长的话,并努力记住听到的话。 第二说的训练。有的儿童语言毛病比较多,口齿不清、咬字不准,语句不完整,意思不连贯。他们的言语障碍,主要原因往往不是言语器官损伤,而是没有掌握发音要领,词汇贫乏。如果经过早期语言训练,要好得多。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在教学汉语拼音时,有意识地矫正他们发音方面的毛病。在帮助子女复习字词时,也训练字词的发音,并将学习的字词与表达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学“人”,引导他们将舌头上卷发“人”音,同时告诉他们“女人、男人、大人”。这种儿童词汇积累少,在学校里学习一些词后,家长可以引导他们用这些词说自己熟悉的事,不断反复巩固。如学习了“做”,可以说“做饭、做事、做好孩子”,并让他们用“做”造简单的句子。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说话,如可以在家里种些大蒜,养些鱼或盆花,让孩子经常观察这些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家长也可以训练他们看图说话,由听逐步过渡到视听。 第三读的训练。学会阅读文字,对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开始时有的儿童往往难以理解课文的意思。家长应配合老师,借助实物、动手操作或实地观察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如“大树象伞一样遮住阳光”,可以带孩子在中午去大树下体验一下,他就能理解了。要培养孩子朗读的习惯,朗读也要循序渐进,从读好一句开始,逐步过渡到读小段课文。家长可以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如给他的朗读录音,使他对朗读产生兴趣,提高朗读的效果。 第四写的训练。阅读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可以引导孩子去写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开始可让他们画看见的事物,并写上一句话。借助画,他们写话容易一些。孩子能写上一、二句话了,可以教他们写日记。开始记具体的事物,如让他们仔细观察家里养的鸡、猫、花、菜,或他们自己的玩具,并写下来。接着再让他们记事,让他们这样练习,天长日久孩子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以上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刺激时间的长短、刺激的强弱程度、使用工具等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由孩子选择很重要。孩子感到舒适、愉快,才能达到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