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脑瘫都有哪些类型

发布时间:2020-11-29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症状在婴儿期出现,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随着年龄增长病情呈逐渐好转趋势。诊断时必须除外进行性疾病和一过性发育落后。

国际上对脑瘫的定义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认为婴儿期以前静止性脑部病变引起者统称为脑瘫,而年欧洲新的定义则扩大到7岁前。

年国际新定义: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

我国年昆明会议制定的脑瘫分类标准(中华儿科杂志年第4期),根据脑损伤的部位和临床表现,脑瘫分为以下不同类型:

1.痉挛型(spastic)

主要见于足月儿或早产儿严重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畸形、脑出血、血管病变。颅脑磁共振检查表现为广泛性脑萎缩,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多囊软化,先天性脑发育畸形,脑软化等。病变部位在锥体系(运动皮层及其纤维束),表现为锥体束征。共同的特征:

(1)深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巴氏征阳性;

(2)肌张力增高呈折刀现象,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变形、挛缩;

(3)运动模式和姿势异常:上肢屈曲、内收、内旋,腕屈曲,拇指内收;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剪刀步态;膝关节屈曲、内旋;踝关节跖屈、尖足;足扁平、内翻或外翻,不能全足着地。如果不进行早期康复,逐渐会导致关节变形。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小头,眼调节、语言、构音、进食等多方面障碍。

痉挛型脑瘫按瘫痪部位可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a单瘫:单个肢体受累;b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c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d偏瘫:半侧肢体受累;e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2.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主要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胆红素脑病,前者损伤壳核和丘脑,后者损伤苍白球、眼球运动神经核、脑干听神经核。颅脑磁共振异常率低,少数患儿可见上述部位信号异常。病变部位属于锥体外系,主要症状为随意运动障碍,不随意运动增多,包括:手足徐动、舞蹈、张力障碍、扭转痉挛、震颤等,肌张力动摇,姿势不对称、不稳定、中线位调节差,经常出现脊柱和髋关节伸展,头背屈、颈部与双肩非对称性后伸,下肢伸展、内旋、尖足,呈角弓反张样姿势。几乎所有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头颈部调节、眼-手调节、言语构音以及进食障碍,部分患儿合并听力损伤,而较少合并癫痫、智力障碍。

3.失调型(ataxic)

主要见于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良、窒息、小脑出血。颅脑磁共振表现小脑萎缩、发育不良或部分缺如。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并伴有触觉异常和深感觉障碍,运动不协调、辨距不良。通常有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正常或减弱,可见体颤、双手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走路呈基底宽、蹒跚、足跟负重、不能走直线的失调步态。

4.混合型(mixed)

见于严重缺氧,颅脑磁共振表现全脑萎缩和/或多发软化。病变同时累及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临床表现上述各型症状组合,运动障碍程度往往较重,预后不良,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眼调节障碍、语言、构音、进食等多方面障碍

5.肌张力低下型(hypotonic):

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表现为全身松软,“W”或蛙位姿势,支撑无力。腱反射正常或亢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hdw.com/ysbj/97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手足徐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