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述评丨2月神经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盘点

发布时间:2021-11-11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较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导语:小M为您精选神经领域最新研究热点。来源:梅斯医学

时光总是悄然而逝,不经意间2月份已经过去了,2月神经学科又有哪些重要研究成果呢,小编带你一起来梳理一下!

JAMA:控制血压能降低阿尔茨海默症风险?

doi:10./jama...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降低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症的风险。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为了评估强化血压控制对痴呆症的影响,研究人员在美国和波多黎各的个地点进行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NCT),试验参与者为50岁或以上有高血压但没有糖尿病或中风史的成年人。

试验随机化于年11月8日开始。年8月20日,该临床试验因其主要结果(多因素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获益而提前终止。认知结果随访的最终日期年7月22日。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强化治疗组(n=,收缩压目标小于mmHg)和标准治疗组(n=,收缩压目标小于mmHg)。主要认知结果是发生判定的可能性痴呆症。次级认知结果包括判定的轻度认知障碍和复合发生事件(轻度认知障碍或可能性的痴呆症)。

在这名随机参与者中(平均年龄67.9岁;名女性[35.6%]),名(91.5%)完成了至少1次随访认知评估。中位干预期为3.34年。在5.11年的中位随访期间,强化治疗组中的名参与者可能发生痴呆症,而在标准治疗组中,这一人数为(即每人年数,前者为7.2例,后者为8.6例;风险比,0.83;95%CI,0.67-1.04)。强化血压控制显著降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每人年数,前者为14.6例,后者为18.3例;风险比,0.81;95%CI,0.69-0.95)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或可能性痴呆的复合发生率(每人年数,前者为20.2例,后者为24.1例;风险比:0.85;95%CI,0.74-0.97)。

在患有高血压的非卧床成年人中,经治疗后收缩压低于mmHg的目标与低于mmHg的目标相比,并未导致可能性痴呆症风险显著降低。由于研究提前终止和痴呆症病例少于预期,这项研究可能在这一终点考虑得不够充分。

Blood:将细胞起源纳入临床CNS-IPI评分可提高对DLBCL患者的CNS复发预测

doi:10./blood--07-.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代表着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不良。将生物标志物数据整合到CNS-IPI(CNS–InternationalPrognosticIndex,中枢神经系统-国际预后指数)风险模型中可能改善对罹患继发性CNS疾病的高风险患者的识别。

在一项III期GOYA临床研究(NCT)中,研究人员在名接受奥滨尤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或泼尼松治疗的DLBCL患者中分析了CNS复发。

他们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评估细胞起源(COO),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了BCL2和MYC蛋白表达。

通过使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别在n=,n=和n=时获得的数据)评估CNS-IPI、COO和BCL2/MYC双表达状态对CNS复发的影响。

高CNS-IPI评分(风险比[HR],4.0;95%CI,1.3~12.3;P=.02)和活化B细胞样(activatedB-cell?like,ABC)亚型(HR,5.2;95%CI,2.1~12.9;P=.)或未分类的COO亚型(HR,4.2;95%CI,1.5~11.7;P=.)与CNS复发独立相关联。BCL2/MYC双表达状态并不影响CNS复发风险。根据高CNS-IPI评分和/或ABC亚型/未分类COO亚型(CNS-IPI-C模型)的存在确定了三个风险亚组:低风险(无风险因素,n=[48.2%]),中等风险(1因子,n=[43.7%])和高风险(两个因子,n=75[8.0%])。各风险亚组的两年CNS复发率分别为0.5%、4.4%和15.2%。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表明将高CNS-IPI评分与ABC亚型/未分类COO亚型结合在一起改善了CNS复发的风险预测机制并确定了具有高CNS复发风险的患者亚组。

JAHA:眼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卒中风险

doi:10./JAHA...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retinalarteryocclusion,CRAO)、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retinalarteryocclusion,BRAO)或眼部缺血综合征(ocularischemicsyndrome,OIS)引起的单眼视力丧失被认为与脑梗塞患病率增加有关。然而,支持这一点的数据很少。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为了探究这种关系,并进一步了解相关颈内动脉狭窄在潜在临床决策中的重要性,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个综合性卒中中心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这些患者在5年的时间内最初因出现CRAO、BRAO或OIS被转移至一个集中式眼科中心。研究人员对这些患者的半球卒中进行了3年随访。

研究结果表明83只眼睛受到影响:31只眼睛来自CRAO患者,35只眼睛来自BRAO和17只眼睛来自OIS患者。在进行眼部诊断之前,35.3%、11.4%和41.2%的CRAO、BRAO和OIS患者分别出现症状性卒中。其余患者中,4.8%、12.9%和40%分别在眼部诊断后的3年内出现半球卒中。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对于CRAO和BRAO患者,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的程度无法预测卒中的发生(P=0.18),而这项研究建立的模型正确地预测了82.4%OIS患者的卒中(P=0.)。

综上所述,CRAO、BRAO和OIS与症状性卒中发生显著增加有关。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可能对这些患者的危险分层没有价值,这表明它们应该适当地进行卒中风险因素管理的分类,而不依赖于颈内动脉狭窄。

JCO:临床I期表明利用溶瘤病毒对抗脑瘤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doi:10.0/JCO..75..

DNX-(Delta-24-RGD;tasadenoturev)是一种肿瘤选择性的具有复制能力的溶瘤腺病毒。临床前研究证实了它的抗肿瘤疗效,但是它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尚未在患者中进行过评估。

如今,来自美国、西班牙和荷兰的研究人员利用DNX-在37名复发性恶性胶质瘤患者中开展了一项剂量递增的具有生物学终点的I期临床试验。

这些患者接受单次瘤内注射,将DNX-注射到活检确诊的复发性肿瘤中以评估8个剂量水平的安全性和疗效(A组)。为了研究DNX-的作用机制,第二组患者(B组)通过永久植入导管进行瘤内注射,14天后接受整块切除来获得治疗后标本。

在A组(n=25)中,20%的患者在治疗后存活3年以上;3名患者的肿瘤减少了95%以上(12%),这三名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从治疗时起达到了3年以上。对治疗后手术标本(B组,n=12)的分析表明,DNX-在肿瘤内复制并扩散,这就表明病毒直接诱导的溶瘤作用发生于患者体内。

除了炎症的影像学征象之外,治疗后标本中免疫标志物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CD8+和T-bet+细胞浸润到肿瘤中,以及在治疗后,跨膜免疫球蛋白mucin-3下调表达。

对患者来源的细胞系进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分析揭示了DNX-注射可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

综上所述,利用DNX-治疗复发性的高分级胶质瘤可使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显著提高,这可能是由于这种溶瘤病毒的直接溶瘤作用,以及随后引发的免疫介导的抗胶质瘤反应所致。

Stroke:心脏移植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后续卒中风险

doi:10./STROKEAHA...

目前还不确定心脏移植是否能降低卒中的风险。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探究了心脏移植是否与等待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后续卒中风险下降有关。

他们利用2年~年来自美国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的管理数据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等待心脏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是通过先前确认的《国际疾病分类临床修订版(第九次修订)》心力衰竭诊断规范和等待器官移植状态的诊断规范V49.83识别出的。研究排除了有卒中病史的患者。

这项研究的主要暴露变量是心脏移植,它是一个时变协变量,由程序规范37.51定义。这项研究的主要结果是卒中,它被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存活统计数据用于计算卒中发生率,Cox比例风险分析用于确定心脏移植与卒中的关联,同时根据人口统计数据、卒中危险因素、Elixhauser并发症和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植入加以调整。

这些研究人员选择了名等待心脏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其中,人(13.6%)曾接受心脏移植。平均随访2.7年期间,诊断出例卒中。心脏移植后患者的卒中年发病率为0.7%(95%CI,0.5%~1.0%),而等待心脏移植患者的卒中发生率为2.4%(95%CI,2.2%~2.6%)。在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心脏移植与卒中风险下降存在关联(风险比为0.4;95%CI,0.2~0.6)。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表明心脏移植与等待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卒中风险下降有关。

LancetNeurol:全球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趋势研究——-

doi:10./S-(18)-X.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针对~年间全球脑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统称为CNS肿瘤,包含脑膜恶性肿瘤、脑恶性肿瘤以及脊髓、颅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研究。

这项研究针对CNS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进行了调查,同时调查了社会人口指数(SDI)对由CNS肿瘤引起的DALY的影响。

年,全球共计新确诊CNS肿瘤33万例,死亡22.7万例。~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年龄标准化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增加17.3%。年,东亚地区男女人群CNS肿瘤的病例最多,其次是西欧和南亚,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为中国、美国和印度。CNS肿瘤导致全球万DALY损失,~年间,因CNS肿瘤导致的DALY下降了10.0%。SDI最高1/5地区的年龄标准化DALY下降了10%,SDI中等地区下降了10.2%,而SDI最低1/5地区的年龄标准化DALY上升了22.5%。

这项研究认为,~年间全球CNS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发病率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除诊断因素外,环境和遗传风险因素可能是导致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

Stroke:葡萄糖改变急性卒中患者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效果

doi:10./STROKEAHA...

高血糖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是尚不清楚葡萄糖是否会影响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thrombectomy,EVT)的疗效。在一项汇总数据荟萃分析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血清葡萄糖浓度与EVT治疗的关系。

研究人员选择了7项比较了年至年期间EVT与标准治疗的随机试验(HERMESCollaboration[通过使用多种血管内装置进行高效再灌注])。

4名大血管性卒中患者被分配到EVT组(n=)或标准治疗组(n=)。测试指标包括入院时的血糖和治疗3个月时的功能结果(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范围为0~6;较低得分表示较轻的残疾)。

通过使用序数Logistic回归测试治疗与葡萄糖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分析评估了相对于标准治疗,葡萄糖是否改变了EVT对功能结果的影响。

入院时血清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mg/dL(6.6mmol/L[5.7~7.7]mmol/L)。鉴于整体汇总数据分析调整后的常见比值比(acOR)为2.00(95%CI,1.69-2.38),EVT优于标准治疗;然而,相对于标准治疗,葡萄糖水平与EVT的疗效呈负相关。但这种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因此在葡萄糖水平小于或大于90mg/dL(5.0mmol/L;对葡萄糖水平小于90mg/dL的患者而言,发生相互作用时,P=0.;acOR为3.81;95%CI,1.73~8.41。对葡萄糖水平大于90mg/dL的患者而言,发生相互作用时,P=0.;acOR为1.83;95%CI,1.53~2.19。)以及在葡萄糖水平小于或大于mg/dL(5.5mmol/L;对葡萄糖水平小于mg/dL的患者而言,发生相互作用时,P=0.;acOR为3.17;95%CI,2.04~4.93。对葡萄糖水平大于mg/dL的患者而言,发生相互作用时,P=0.;acOR为1.72;95%CI,1.42~2.08。)划分的患者亚组中发现显著的相互作用,但是高于这些葡萄糖水平的患者亚组之间则没有。

综上所述,与标准治疗相比,无论血糖水平如何,EVT均改善了卒中预后,但在葡萄糖水平较低时,治疗效果更大,而且在葡萄糖水平高达90~mg/dL(5.0~5.5mmol/L)时,持续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在大血管卒中后严格控制葡萄糖是否能提高EVT的疗效需要进一步的检测。

Blood:中和GM-CSF增强CAR-T细胞功能并降低它的神经毒性等副作用

doi:10./blood--10-.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癌症治疗的新支柱,但是,因存在毒副作用,它的应用受到限制。这些毒副作用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毒性。虽然IL-6R拮抗剂托珠单抗(tocilizumab)被批准用于治疗CRS,但是目前尚无已被批准的治疗与靶向CD19的CAR-T细胞(CART19)疗法相关的神经毒性的方法。近期的数据表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促进CAR-T细胞治疗后的CRS和神经毒性产生。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将中和GM-CSF(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一种控制CART19细胞相关毒副作用的潜在策略。他们证实利用lenzilumab中和GM-CSF并不会在体外和体内抑制CART19细胞功能。

再者,在利用lenzilumab中和GM-CSF后,在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物中,CART19细胞增殖得到增强,并且对白血病的持久控制得到较好保持。在出现CRS和神经炎症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中,GM-CSF中和导致髓样细胞和T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浸润减少、神经炎症显著下降并阻止CRS产生。

最后,这些研究人员在CAR-T细胞制造期间通过CRISPR/Cas9破坏GM-CSF,构建出缺乏GM-CSF的CART19细胞。与正常的CART19细胞相比,这些缺乏GM-CSF的CAR-T细胞维持正常功能并且在体内具有增强的抗肿瘤活性,以及提供了总体存活率。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阐明了一种通过中和GM-CSF消除神经炎症和CRS的新方法,这可能潜在地增强CAR-T细胞功能。他们计划联合使用lenzilumab和CART19细胞疗法开展II期临床研究。

Neurology:维生素D水平与谵妄风险

doi:10./WNL..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孟德尔随机化模型中的遗传性变异来评估维生素D水平对事件性谵妄(incidentdelirium)住院患者的影响,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混淆因素并排除反向因果关系。

这些研究人员对英国以社区为基础的生物库中的志愿者队列(2~)进行了纵向分析,选择了在9.9年内(至年初)的住院记录中确诊了事件性谵妄(ICD-10F05)的患者。他们在随访结束时纳入了60多岁的欧洲血统志愿者,并使用了先前显示的增加循环维生素D水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APOE变体。他们还使用了将死亡率考虑在内的Cox竞争模型进行分析。

在名参与者中,名患者在随访期间因谵妄住院。维生素D变化(受到遗传影响的维生素D水平每增加10nmol/L)对事件性谵妄有保护性作用,风险比=0.74,95%CI为0.62-0.87,p=0.,但不存在基因多效性(pleiotropy)的证据(孟德尔随机化-Eggerp0.05)。携带1个及以上APOEε4等位基因的参与者更可能发生谵妄(比如,相比于ε3ε3,ε4ε4风险比=3.73,95%CI为2.68~5.21,p=8.0×10-15),但与维生素D变化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在这个基于社区的大型队列研究中,有遗传证据支持事件性谵妄与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过,还需开展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证实校正较低的维生素D水平是否可预防谵妄。

Brain:限时GDNF基因疗法有望治疗近端神经病变,促进轴突长程再生

doi:10./brain/awy.

对近端神经病变(proximalnervelesion)患者进行神经外科修复后,患者的功能恢复并不令人满意。针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疗法是促进轴突再生的一种强有力的策略。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疗法促进运动神经元存活和轴突生长,然而,不受控制的GDNF递送导致轴突卡压(axonentrapment)。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利用一种免疫逃避的强力霉素可诱导基因开关进行时间限制的GDNF表达(1个月),可减弱撕脱再植入腹侧脊柱根中的局部轴突卡压,这足以促进运动神经元的长期存活(24周)并促进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恢复8周。

这些改善与运动神经元轴突的长程再生增加有关。相反,持续的GDNF表达通过诱导轴突卡压而损害轴突再生。这些发现表明,限时表达能够解决不受控制的生长因子递送的有害影响,并且表明可诱导的生长因子基因疗法可用于增强对大鼠近端神经病变进行神经外科修复后轴突再生的疗效。这项临床前研究是为重度近端神经病变患者开发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疗法的重要一步。

请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hdw.com/zlyy/11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手足徐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