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主要疗法-运动疗法

发布时间:2016-8-23

脑瘫的主要疗法-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小儿脑瘫经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采取以下两大类技能。

1、根据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的原理,增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良肌张力

(1)肌肉活动的基本运动情势和训练方法。

1.被动运动:被动运动是指全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即由医治师、患儿健肢或器械气力协助完成的动作,被动运动适用于各种缘由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可松弛肌肉痉挛、牵伸挛缩肌腱和韧带;保持和增强关节活动,避免肌肉萎缩,防治关节粘连和挛缩,并可增强本体感觉,引发肢体屈伸反射,为主动运动作好准备。

被动运动手法和注意点:①活动的肢体应置于舒适、放松的肢位;②活动的顺序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③医治师的手越接近关节越好,以一手控制拟活动的关节附近,另外一手扶托关节远端;④操作动作应缓慢、柔和、有节律,逐步增大活动范围至最大限度;⑤施力以不引发疼痛为度,避免突然施加暴力和冲击力,以防进一步损伤软组织。

2.助力运动:助力运动也称主动——辅助运动。即凭仗医治师、患者健肢、器械装置(如滑轮、回旋器)、气垫气球、水浴等方法的辅助或消除重力的影响下,引导和帮助患儿主动完成的运动。助力常加于肌肉开始收缩和结束时,尽可能使主动运动为主,助力运动为辅。

3.主动运动:即在没有辅助情况下患儿自己完成的运动。主动运动能增强肌力、改良局部和全身性能。对小儿可想法采取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以引导患儿作自主运动。年龄稍大的脑瘫患儿,可指点他作医疗体操。

主动运动肌肉收缩的情势主要有两类:

(1)等张收缩:就是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改变,在肌张力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关节活动;可分为等张缩短(向心性收缩)和等张延伸(离心性收缩)两种。肌肉等张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两端缩短、接近。例如:股四头肌收缩产生伸膝动作;腘绳肌收缩产生屈膝动作。

(2)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但肌张力明显增高,不产生关节活动,多用于成人瘫痪的初期康复和增进肌力。

4.抗阻运动:患儿在作主动运动进程中,除克服本身重力外,无其他负荷时,称随便主动运动。如需克服某些外加阻力,称抗阻主动运动。抗阻运动是在对抗外力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主动运动,如利用沙袋负重训练等。此法可易化更多肌梭,增进和恢复肌力与耐力,增强关节的稳定性,抗阻运动注意事项:①仅适用于软瘫和手足徐动型患儿,痉挛型患儿不宜使用,否则会加重痉挛;②医治师将阻力施加在受累关节的远端;③在活动范围的起始或终末施加最小的阻力;在动程中1/3段施加最大的阻力。

5.放松运动: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运动,分为主动放松运动和被动放松运动。放松运动常适用于痉挛性瘫痪,但脑瘫患儿常不容易配合进行。

(2)增强关节活动范围、改良肌张力的训练:

脑瘫患儿运动障碍、关节活动减少。日久产生组织粘连或肌腱痉挛,使关节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关节周围有致密的韧带和疏松结缔组织等组成成份,在关节制动的情况下,韧带因受不到牵拉会自动缩短并失去弹性,疏松结缔组织则产生增生变性而成为致密的结缔组织,从而可造成挛缩。临床上常见预防挛缩比医治挛缩容易很多也重要很多。在康复医治中,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肢位并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此法可分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1.牵张方法:牵张法适用于肌张力增高和痉挛肌群,张力低下者忌用。由于纤维组织具有粘滞弹性,当组织被牵张时,牵张应力逐步增大,使组织延长;如保持其长度不变,组织内受牵张而提高的肌张力随时间延长就逐步下落。根据以上特性,纤维组织的牵张宜采取恒定的中等的气力进行长时间延续牵张,或重复屡次牵张。这样,牵引力去除后,纤维组织不完全恢复原长,从而可获得较好的牵张效果。配合推拿手法解痉效果更显著,具体方法为:

(1)手法牵拉:痉挛型患儿牵张反射亢进,导致某些肌群的张力明显增高,而拮抗肌的张力相对不足。反复、屡次牵拉活动,能使痉挛肌的牵张反射转为抑制,从而使痉挛肌肉放松。医治师牵拉痉挛肌时,动作要柔和,以防肌腱损伤。同时,要使患者合作,避免哭闹、对抗和自己用力收缩,否则加重肌痉挛。快速牵伸手法又称急拉法,即对肌肉进行快速而柔柔的牵张,是一种低阈值刺激,可易化这些肌群,抑制对抗肌群。缓慢牵张的手法又称慢拉法,对痉挛肌有抑制作用。对轻度挛缩和肌痉挛者可采取延续的、缓慢的、小气力的牵张。

(2)器械牵引法:将需牵引的肢体远端部位套入牵引架,挂上重物,进行直接牵引或通过滑轮间接牵引。短时间的延续牵引,可易化拮抗肌,如屈肌、内收肌。操作注意事项:①牵引技能应根据关节解剖、生理特点进行;②牵引力应集中作用在粘连或挛缩的组织上;③牵引肢体的近端关节应适当固定,才能到达牵引效果;④牵引气力宜适中恒定。小儿可从0.25kg的重量开始,以引发患儿轻微不适而又能从容忍耐为度;⑤每次延续牵引10~20分钟左右,一日重复数次。由于纤维组织在温热条件下其顺应性增加,所需牵引的应力减少,牵引前后配合热疗,或增加牵引效果。

(3)其他牵引法:系列夹板、支架、石膏托、关节矫形用具等,可使关节短时、间歇固定于功能位和抗痉模式。此法可减少纤维组织的弹性回缩,加强牵引效果,常用于痉挛较重或将产生挛缩的关节,和前述牵张法解痉效果不明显者。有人建议在痉挛初期使用以避免产生挛缩。注意关节固定时应避免皮肤、血管受压。

2.医疗体操:医治师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编制相应的肢体活动,指点患儿进行徒手操练或手握哑铃、体操棒操练。医疗体操有助于保持和增强关节活动范围。但对关节的牵张作用较弱,只能减缓较疏松的粘连和痉挛初期组织,改正和牵张体操是医治师按所需牵张的痉挛组织而设计的体操动作。例如,若要牵张一侧大腿内收肌群时,可令患儿侧身对墙而立,需牵张的腿靠近墙壁并间隔一定距离。可令患儿一手握住墙上扶手,或医治师扶持他两侧髋部,然后患儿身体渐渐倒向墙壁一侧,使身体重心移向该侧大腿外展肌上(注意另侧足外缘不能离地),然后再回复原状,反复操练。

3.悬挂练习:将拟活动的关节和肢体用三角巾托住,系上绳索,挂在钩子上,使需活动的关节部位对准挂钩如图,在消除肢体重力影响的情况下,增强关节活动范围。此法可用于肢体部份瘫痪儿童的自助训练。

4.肢体下垂摆动练习:将需活动的肢体置于自然下垂肢位时(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作向前后、左右、斜线方向的节律性摆动,先使两侧

肢体作同向摆动,再作两侧肢体反向交互摆动,逐步加大摆动范围。其多用于肩、髋、膝关节活动受限时,利用惯性作用以增强关节活动范围,可牵伸粘连组织,由于在肌肉松弛状态下练习,易获得较好的效果,也有助于走步训练时上下肢体的调和和平衡能力。

5.器械摆动练习:此为利用关节回旋器及某些机械重力摆动机等机械,进行关节的主动或被动的节律性伸屈或旋转摆动活动,如图,可增强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并能牵拉已产生粘连的关节。

6.放松性练习:主动性和被动性松弛练习,用于肌张力增高和肌痉挛患者。由于肌张力常受意志的影响,首先要使患儿思想上放松,否则不容易成功,脑瘫儿常不容易配合,也较难掌握。

(1)交替法:如欲使屈肌张力下降,可想法使伸肌张力增高,从而引诱屈肌松弛。由于拮抗肌可因主缩肌的紧张而产生负引诱。

(2)暗示法:创造舒适、平静的环境,医治师用节律性的、柔和的、催眠的腔调嘱患儿放松肢体。

(3)比较法:其医治机理为肌肉强烈收缩后,通过引诱的作用,可使该肌肉产生相同程度的抑制性松弛效应。医治师先控制患儿痉挛性屈曲的上肢呈最大程度屈曲、内收、内旋位延续3分钟,然后松手并使该上肢充分舒展和外旋位。

对脑瘫小儿大多采取被动的松弛练习,医治师对痉挛的肌肉进行反复屡次牵张,在肌肉紧张状态下,突然消除外力,使牵张反射转为抑制,肌肉便可放松。

7.平衡、调和性训练:平衡训练的基本步骤有卧位→座位→站位,即重心由低到高;身体支持面由大到小;双足站立间距由宽到窄;由双足站立到单足站立。另外,尚有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的训练等。调和性训练可逐步增强关节灵活性和全身各部位间的配合.例如,从单关节或单肢到多关节或多肢活动;从同向运动到分离活动;从简单动作到复杂动作;从慢速活动到快速活动。另外,如练习手与手,手与口,足与口,眼与手、足间的调和能力。

2、根据神经心理学的原理和神经发育的规律,采取增进和强化的医治方法

这1疗法主要采取刺激本体感觉神经或其他感觉器,经感觉中枢整合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或下降的进程,以改良肌张力,促使主动运动困难或不协调的肌群容易完成某项活动。经常使用的促通技术有Bobath、Rood、Kabat、Temple-Fay和Brunnstrom、Vojta等技术。例如,利用牵张反射,用力牵拉要收缩的肌肉,促使肢体进行主动屈伸动作;利用姿式反射,如利用ATNR的反射活动,使某些肢体屈曲或舒展;利用兴奋拮抗肌的作用到达使对抗肌的抑制,即交互抑制作用;利用一些多肌群的共同运动模式引发对角斜线运动和螺旋形运动;利用联合反应以引发相应肌群的活动等。

以上两大类技能实际上是相互渗透、互含内涵的,可根据各人情况选用。对痉挛型者行抗痉措施,对徐动型和软瘫者调理肌张力,宜关节加压固定和增强稳定性,总之,均需控制关键点,抑制异常模式,引发主动运动。









































白癜风的外用药
北京白癜风最佳最好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hdw.com/bfbz/852.html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手足徐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