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m/阳明心学是带有“禅味”的儒学,阳明先生所吟之诗歌,也有些像禅家的偈颂。阳明先生先后写过四首“咏良知”,其风格颇有些似佛门高僧的“悟道歌”。这四首诗歌义理虽深却并不难解,难在真修实悟,无非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何为“直指人心”?就是告诉人们,面对万事万物,不要强调所谓“客观”,而是要从自心上入手。何为“见性成佛”?只要在自己精神世界、自己的生命流动中体悟到了先天“良知”的真实存在(或言“佛性”),那么你就成佛、成圣了(不是说外在生命表现上立即具备所有圣贤素质,而是说内在条件已经完成,即禅宗所谓“一悟即至佛地”)。举个例子,比如你在山中搜寻金矿,当你在一块石头中真的发现了纯金、足够高的含金量,就可以说你“找到了”。第一首: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心中有个孔圣人(代表先天圣贤属性),却被自己后天得来的经验、知识、观念、见解苦苦遮蔽而自我迷失。如今指出这个自性圣人的真实面目,就是我所说的“良知”(何为良知?一句话,善恶分辨与省察觉知一体不二的先天本能),不必再疑惑。第二首: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你们每天为何事奔忙往来?不过是在烦恼、情绪里面打转、错把工夫耽误了。别说入圣贤之门没有口诀,“良知”两字就是秘诀。《参同》是《周易参同契》简称,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修炼道家内丹法的“丹诀”,这里借指秘诀、口诀。第三首: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每人都有自己的指南针,世间万有的根源在于此心。回想以前自己的颠倒知见(颠倒是指与“此心”相对的“外境”。这个当然不是唯物主义,不是把万有根源归于外界的所谓“存在”。这是从认知角度看,若离开自心的见闻觉知功能,外境的一切不得而知,其只是一种意识推理上的存在,所以认识论的根源不脱能离知觉、心识),细枝末节地逐个向外寻求——起于对外境“存在”的执着,产生分析、演化为分门别类的诸多认知范畴,离心源越来越远。第四首: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若摆脱了对外境的执着——即对色、声、香、味、触等认知对象的知觉本体——独“知”,即生命的知觉本质作用,这就是天地万有的根基——人类语言中的天地万有实际上都是人类意识的认知结果——是广义上的“知识”而非究极事实、终极实相,“知识”自然不能脱离“认识”本身。不悟心源之人,就像遗弃了自家本有的无尽宝藏,却成个托着金碗沿街乞讨的贫儿。“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传习录》更多相关文章:五分钟辩证了解“儒释道”三家特色现代人如何看待科学与易学的关系周易六爻占卜案例——寻猫过程中的两次算卦奇门遁甲入门知识——古籍中关于考试占的参考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