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康复训练系列---手足徐动型的训练方 多年来医治脑瘫的临床经验证实,“医治是基础,训练是关键”。缺少医治的训练不是没法进行,就是效果不佳。相反亦然,没有训练的医治既不能巩固其医治效果,也没法到达预期的效果。医治加训练事半功倍! 因地因人而辩证施治,构成了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其顺序是1抬头,二挺腰,3作四肢,4体操。1、手足徐动型的训练方法:(原则)温和接触、减少刺激,避免紧张性条件反射,加强中线位的控制,改正姿式异常,阻断病理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调和其运动功能。能迈步的先练走,后改正畸形。(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 (1)仰卧拉起训练1.仰卧拉起训练,通过抗重力活动的进程来增加头控能力;2.仰卧Bobath球、滚桶上轻轻转动引出患儿躯干屈曲的保护性反应;(我觉得此动作不可取,不好控制,可增加其伸肌痉挛)3.仰卧位用各种玩具引诱患儿左右转头,增加患儿头部自由转动时的控制能力;4.患儿仰卧于吊床上,使患儿躯干及四肢呈屈曲位,以此来抑制由于伸肌张力增高而至的角弓反张(受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TLS的影响)。(2)俯卧位训练1.俯卧楔形枕上,提高头、颈部抗重力舒展上抬的控制能力及肩部和双上肢的支持能力。(注意:髋关节保持舒展位)2.俯卧Babath球、滚桶、平衡板上,利用重心不断的变换,引发患儿保护性舒展反应,来提高头颈部抗重力上抬的能力。3.爬行训练,通过患儿主动运动来增加头部的控制能力。(3)座位训练1.盘腿坐、长座位,增加患儿头部控制能力,同时提高腰部气力及座位平衡训练。2.患儿骑跨于母亲胸前,母子面对面进行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注意:母子眼光均应平视),同时促进母子间感情交换。3.采取颈部操来调理颈部的肌张力,增加颈部肌肉气力到达增强颈部控制能力。(具体方法:术者双手轻托患儿双下颌面,做头部的屈曲、舒展、侧屈、侧旋及环转来调剂颈部肌群张力)。4.还可采用学步车带行走,在患儿行走进程中,逐步自我调剂异常的张力,恢复肌力,到达控制能力增强的目的。最后,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以下3种方法来衡量头是不是在对称的中线上:(1)患儿仰卧向上看时,头不向两边转动,与躯干正中线保持一致:(2)患儿俯卧位(如:楔形枕、Bobath球、滚桶)时,头身呈一条直线;(3)患儿座位,侧面看头在正中,不向前后倾倒,与躯干中线一致。(4)四肢不随便动作和姿式异常的训练本着“提高肌力,下降肌张力,抑制异常原始反射”的原则,结合患儿实际病情,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1.运用梯背架,条形床,方凳训练患儿在坐、卧、跪、站、行走时身体保持中线位对称姿式,来抑制不自主的徐动,强化本身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2.台阶器,功率车,股四头肌的训练椅的使用,有增加下肢肌力,下降异常的肌张力,抑制不自主动作,强化正常运动模式的作用。3.双杠1阶梯训练,调和四肢不全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4.上肢、手粗大及精细动作的训练,有加强手一眼调和能力,抑制异常模式和不自主运动,恢复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5.“行走三步曲”,根据患儿目前病情选用悬吊学步车,学步带,手推学步车的顺次运用,来到达提高肌力,纠正肌张力不全,调和运动功能,以后,再针对出现的尖足,足内、外翻等畸形予以改正。对年龄较大,病情严重的患儿,以手足徐动为主的混合型患儿,常常由于受紧张性迷路反射(TLS)的影响,患儿全身性痉挛不断增强的恶性循环中,同时以遭到非对称异性颈紧张反射(ATNR)的影响,致使躯干及四肢部份旋转的现象,背部视察:可见一侧肌肉的短缩,并且躯干短缩,一侧的骨盆上提,出现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姿式,双上肢不能合拢放在胸前,同时,头部偏向一侧,时间久长致胸锁乳突肌的肥厚。术者采取手法或颈部操放松痉挛的肌肉,逐步使患儿头控能力增强,纠正脊柱侧弯,放松紧张的肌肉,加强其拮抗肌肌力,预防产生更严重的畸形,充分活动关节,牵拉痉挛的上肢或下肢,抑制不自主的徐动(可采取下肢固定,上肢夹板束缚),从而到达抑制不正常的原始反射,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的目的。 下面杏林一墨再为大家介绍一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正确抱法,如下图: (所述内容为个人经验和看法,欢迎同行、专家、学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