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 一、什么是脑瘫?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我国对脑瘫的认识较晚,为了临床、科研的需要,年9月在佳木斯召开的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上,经过讨论决定先采用日本厚生省脑性瘫痪研究班制定的定义,即:小儿脑瘫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其症状在2岁前出现。应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和一过性运动障碍,以及将来可能正常化的运动发育落后。 二、脑瘫的分类和症状
根据我国年在佳木斯市召开的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上制定的标准,临床上采用的一般是医学生理学分类,详细介绍如下:
1、痉挛型脑瘫
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特征。在临床上,做关节被动运动时,若出现伸张反射亢进,而且对来自大脑的运动指令不能很好完成,从而出现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即为痉挛型脑瘫。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者易患本型脑瘫,占脑瘫患儿的60—70%。表现为肢体异常痉挛性,随着成长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起立行走两腿呈交叉体位。足部可见尖足,尖足内、外翻,膝关节的屈曲挛缩,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等改变。上肢可呈手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屈曲等异常症状,以至挛缩变形。
2、强直型脑瘫
强直型是针对痉挛型中一组有四肢呈僵硬状态的患者而言。其伸张反射呈特殊亢进状态,有时难以严格区别。做被动运动时,其四肢无论屈伸都有抵抗,给人以弯铅管、搬齿轮的感觉。腱反射表现为正常或减弱。痉挛型和强直型共同的倾向为常常伴有智能、情绪、语言等障碍,以及癫痫、斜视、流涎等。不少患者需要整形矫正。
3、手足徐动型脑瘫
手足徐动型以不随意运动为主要指征,其全身肢体活动难以用意志控制,包括颜面肌肉在内。发声、构音器官也多受累,故常伴有语言障碍。有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病史者大多为手足徐动型脑瘫。因为上肢比下肢损害重,不少患儿只能用脚来书写。其病变以大脑深部基底核、锥体外系部分为主,约占脑瘫的20%左右。
4、失调型脑瘫
失调型是由于小脑、脑干损伤,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征的病型。患儿不但肌张力低下,而且肌收缩调节也不准确,从而不能完成正确的动作。手和头部可看到轻度震颤。立位平衡不稳定,不能调节步伐。轻中症患儿常伴有智能障碍,语言缺少抑扬声调,而且以徐缓为特征。眼球震颤极为常见,可伴有先天性白内障,以及触觉、知觉异常,肌张力低下。患儿指鼻试验、跟胫膝试验都难以完成。
5、震颤型脑瘫
震颤型是指身体的某部分,在一个平面内呈不随意的、节律性的摇动而言。但典型的震颤症状在脑瘫中极为罕见,而在手足徐动型患儿中偶可存在。
6、肌张力低下型脑瘫
通常指重症患者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都缺乏,无反应而言。在患儿呈软塌塌的低紧张状态时,若有高危因素存在,不少婴儿有痉挛发作,怀疑脑性瘫痪时诊断用之。
7、混合型脑瘫
脑瘫各型的典型症状混同存在者,称为混合型。实际上是以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症状混合,或者三种不同的特征症状混同导致的脑瘫。
三、发现婴儿哪些不正常应怀疑脑瘫?
(1)出生时,出现严重缺氧,3个月后还无站立、迈步表示且不能抬头,4—5个月挺胸时头仍摇摆不定者。
(2)常握拳,如已过4个月仍是拇指内收,手不张开者。
(3)抓东西:正常的婴儿在3—5个月看东西时往往要伸手去抓,如5个月以后还不能抓或只用一只手抓者应怀疑。
(4)面部表情:一般生后4—6周会笑,以后会认人,痉挛型脑瘫近于无表情,手足徐动型脑瘫常呈愁眉苦脸的样子。
(5)发育迟缓:4—5个月不会翻身,8个月不会坐。或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硬挺易惊,动作过多或少动者。
(6)吃奶异常:吸吮无力,经常呛噎、吐奶、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呼吸障碍者,进食差者。
(7)躯干、四肢僵硬或松驰:可在出生早期出现躯干、四肢僵硬或松驰症状,其它一些症状可能需要几个月后才显现。
要知道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上述症状。如果经常发生则要引起注意。确信患儿为脑瘫时,要带他们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