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奔腾的路上,往爱的方向,渴望远方,倔强成长,傲然绽放。”杭州亚残运会宣传推广歌曲《我们都一样》唱出的是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心声。“我们都一样”:残疾人与健全人,都是“我们”的组成部分;“一样”,都一样享有社会资源的权利、一样享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在赛场上,残疾人运动员带给我们一场又一场精彩的赛事,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高光;“后亚运”时代,我们的社会又该如何从“需求侧”来满足残疾人的需求?他们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需要更加平等地融入社会的机会。市民声音“残健共融”让特殊不再“特殊”平视,就是最好的帮助;融合,是最好的方式。“想带着孩子们和‘飞飞’一起飞翔。”全国助残先进个人、杭州弯湾托管中心创始人徐琴,担任杭州亚残运会第6棒火炬手,在朋友圈写下这一句话。最近“弯湾”的伙伴们都在忙着做毽子、踢毽子。掀起这一“复古热”的徐琴,看着孩子们踢毽子的样子特别欣慰:“这样的画面真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时代在变化,但这句话始终不变。”“后亚运”时代,身体健康仍然是“革命的本钱”。“生活即教育。”弯湾托管中心有一句标语——帮助他们,减少帮助。这是徐琴最初的愿望,也是弯湾的初心。在徐琴看来,无论是杭州亚(残)运会这场家门口的体育盛事,还是每天的各种课程与实践,都是“弯湾”与社会相沟通、相连接、相融合的途径,帮助他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对特殊群体来说,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不再“特殊”。徐琴说,当特殊群体、无障碍设施等这些“特殊”被视为常态、融入生活,当人们不再带着特殊的眼光去看待“特殊”时,才是真正的“我们都一样”。消除障碍、平等对待是未来社会对待残障人群时应有的态度。以杭州亚残运会为契机,更有助于各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杭州市肢残人协会主席王亚东注意到,今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这是中国社会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借助筹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契机,杭州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了很大的提升。“事实上,从设施的建设到法律颁布,需要的是落到实处,归根到底是理念的提升。”王亚东多次提及“残健共融”,而“共融”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环境、态度,甚至制度和文化上存在的障碍,“我们强调的融合,应该是消除一切障碍和歧视,让残障者平等地,有尊严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痛苦、悲伤、怜悯……这些词不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群体的标签。”王亚东说。亚残运会一结束,杭州市肢残人协会就邀请到亚残运会首金获得者谢毛三做励志分享。王亚东认为,帮助是相互的。社会给予这个特殊群体更多便利,而这个群体则会反哺给整个社会更强有力的正能量,正如亚残运会所弘扬的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专家观点保障不被“边缘”淡化“弱势”标签在细节中更包容更文明“语言是文明的外在表达,只要稍加思索‘残疾人’这个词,就会明白其被动之处来自于对健全人‘无疾’的对位。”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应腾留意到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的届数,“我们发现,当杭州举办第19届亚运会时,亚残运会才举办到第4届。显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对于残疾人并不是完美的,尽管中国已经率先起步——因为首届亚残运会就是在中国广州举办。”应腾认为,社会对残疾人关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