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要点1抑制 伸肌张力过高,头背屈、肩胛带退缩,胸腰椎过伸展、一侧躯干短缩等非对称姿势,手和上肢的不随意运动及髋关节屈曲、内收等 头稳定,肩胛带外展,脊柱前屈的调控能力及上肢的分离运动,促进头、躯干的对称活动 患儿取仰卧位,家长双手握患儿双膝,屈髋、屈膝并抬高臀部,使患儿头、颈、躯干前屈,然后用前胸抵住患儿双足底向双肩用力,令患儿双手胸前交叉或扶膝,呈四肢对称屈曲,状如抱球。家长控制双肩胛带,保持此姿势,左右晃动患儿可抑制角弓反张、上肢后伸、下肢硬直、ATNR等异常姿势(图1) 图1“抱球姿势”训练 令患儿俯卧于大球上,家长位于身后,双手握住患儿上臂,屈肘支撑于球上,将球前后、左右移动,促进抬头和肘支撑。可抑制手后伸及ATNR姿势。也可俯卧于圆滚或三角垫上训练抬头和肘支撑(图2) 图2肘支撑训练 令患儿骑坐在圆滚上,家长坐其身后,双手握住患儿双上肢使其双肩前屈。然后一手固定患儿双手,另一手在患儿胸前向后压迫,同时用胸部抵住患儿头部抑制其背屈,调整为正中位,抑制脊柱过伸展。也可轻按头部促进其稳定。然后左右缓慢移动患儿重心,促进平衡反射建立(图3) 图3坐位平衡训练 可参见图3四爬位训练,但家长重点调控患儿双肩及双髋,保持躯干和四肢的对称姿势(图4) 图4四爬位抗重力训练 令患儿站立,双上肢向前伸展,手握助木。家长位于身后,双手调控头、肩胛带或骨盆,使头、颈、躯干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足踏地。站稳后,小范围缓慢改变患儿重心,诱发其平衡反应,促进手把握能力。然后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并减少其支持。当站立稳定后,可进行原地踏步训练。家长随时纠正其异常姿势(图5) 图5站立训练 令患儿站立,家长双手放在患儿双肩或双髋上向下压迫,促进抗重力肌伸展,以增加立位的稳定性。然后让患儿双足一前一后,令重心前后移动,训练其前、后方平衡。进一步双上肢贴躯干两侧不动,做原地踏步训练。此时关键点应集中在控制双髋及骨盆上。家长也可在侧方双手分别放在离胸前和背后2~3厘米处,交替轻拍调整躯干正确坐位姿势,做前后踏步训练。当立位平衡建立后,可加大步伐进行前后,侧方行走训练(图6) 图6立位平衡训练 令患儿坐于长条凳一端,双足着地。家长坐其后方,双手从患儿后方固定骨盆和腹,用上臂向前抑制肩胛带后退,用胸抵住患儿枕部,防止颈及胸、腰椎过伸。同时调节头正中位及躯干的对称姿势,使其前屈(图7a) 一手固定一侧骨盆,另一手扶患儿该侧患儿该侧上肢带动其躯干沿长轴向对侧旋转,伸长其缩短的一侧躯干,破坏全身伸展模式(图7b) 进而令患儿双上肢举起,拉长短缩的躯干后,于前方支撑(图7c、7d) 此时家长在保持骨盆对称的情况下,站起移向前方,躯干前屈,用腹部保持患儿颈前屈,双手、双足支撑体重的姿势(图7e、图7f) 然后一手牵患儿双手使其上身前倾,另一手抵腹,让患儿练习双下肢负重(图7g) 双足持重稳定后,慢慢让患儿坐下,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始终要保持头正中,两侧对称姿势。在全身伸展模式被克服的情况下,可在前方放小桌,进行手的作业及呼吸、发音等训练。当训练结束患儿站起时,可能又会出现腰椎过伸,可再次进行抑制(图7h) 当以上训练成功后,患儿站起接近正常时,便可以从前方引导患儿进行迈步训练(图7i) 图7中度手足徐动型的坐位训练 1、患儿取仰卧位,家长跪坐于足侧。用手下压骨盆处,伸展因痉挛而缩短的背伸肌。纠正骨盆及双下肢为对称姿势(图8a) 2、进一步屈曲髋关节,牵拉缩短的一侧躯干,纠正骨盆的异常扭转(图8b) 3、然后用手将骨盆及双下肢前屈,胸部抵住双足底,足踝、屈膝、屈髋,使其骨盆向后旋转,并使压力传向患儿双肩,然后家长双手扶骨盆两侧,带动肩胛带左右转动,抑制肩胛带后退(图8c) 4、进一步,将患儿双上肢放于胸前,家长双手握肩胛带左右转动,使患儿头部保持正中位,抑制头背屈。再逐渐上抬肩胛带,令患儿头部主动做前屈运动。此时患儿双上肢于胸前交叉呈抱球姿势,伸肌痉挛被完全抑制(图8d) 5、家长可一手控制其患儿双手,另一手慢慢帮助患儿双下肢伸展(图8e),然后再双手握患儿双手,保持一侧上肢屈曲向胸腹部压迫,一侧上肢伸展到对侧大腿上,可促进体轴回旋和头的调整反应。在保持坐位稳定姿势后,可进行作业或言语等其他训练(图8f) 图8重度手足徐动型的训练 1、客服- 中心主任: 2、(康复辅具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