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陌上生春草,岁岁清明思故人。”每个人在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亲朋好友的死亡,至亲至爱的离世让人痛苦不堪。特别对于老年人,因为身体衰退,心理脆弱,丧偶后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绝望感,甚至出现不可控制的哭泣、失眠、焦虑、幻觉等症状。大约40%的人在丧偶后一个月符合抑郁症的标准,大约15%的人在丧偶一年后仍然符合抑郁症的标准。这种消极的状态如果长期得不到处理,可能会对他们的情绪及生理产生严重的影响。 面对丧偶的老人,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呢? 接受现实,顺应自然规律 老年人遭遇丧偶,心理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首先要鼓励他们认识、面对并接受这个现实。生老病死是一切生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任何人也无法抗拒。只有当人们真正面对痛苦时,才能获得力量去重整自己的生活。 体验痛苦,宣泄悲伤情绪 老年丧偶,感到痛苦是理所当然的反应。我们不要刻意阻止他们哭泣或发泄悲伤,不用过多的安慰,也不用着急让他走出痛苦,因为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要用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痛苦的情绪释放出来,比如对他们说:想哭就哭吧,不用强忍着。 支持陪伴,保持生活秩序 对于刚刚失去亲人的人,最需要的就是亲人和朋友的陪伴。陪伴不仅是让他们觉得身旁有人支持,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维持日常生活节奏。过度悲伤往往会让人暂时丧失一部分生活功能,比如:不能像往常一样做饭、洗衣服、做家务等等。此时就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处理这些事情,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共同回忆,允许充分哀悼 老年丧偶之后,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地回忆逝者生前的事情,通过一些仪式悼念逝者,这都是正常的哀伤反应,不需要过分紧张或制止。因为哀悼本身是心理复原的一个必经过程,它能让活着的人感到与死去亲人仍有某种连接,这种连接可以填补亲人去世后的内心空缺,帮助丧亲者带着伤痛继续前行。 好好告别,投入新的生活 为了尽快摆脱丧偶造成的心理创伤,可以鼓励他们表达出对逝者的追忆,将他们和逝者之间的美好记忆整理成“册”,留在心里,随时翻阅。等他们心情好一些的时候,试着与他们探讨以后的生活,鼓励他们建立人际关系,参加社会活动,投入新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实现自我价值,取得心理上的满足。 寻求帮助,接受专业指导 如果能够走出去向老朋友、老同事、老同学诉说内心的痛苦,就会获得一定的安慰,解除一些内心空虚感,得到人生的温暖。如果过度悲伤,出现严重的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自伤和自杀观念,这就需要有人密切地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异常行为,必要的时候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或精神科帮助。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的专家一直致力于老年期情绪障碍,如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等的诊治,可以从专业方面给予老人及他们的家属更多的帮助。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清明节是一个让人缅怀已故亲人的节日。陪伴老人祭扫完毕,结伴出游。正值春暖花开之际,满目春光中,总能感受到生命积极美好的一面。 供稿科室:老年精神科、感染办 供稿人:王明真张艳康佩佩 山东省心理咨询中心